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民革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民革中央“精品與智慧農業”重點課題調研掃描

2020年08月14日 09:26 | 作者:孫金誠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占據著重要的席位。如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正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也不斷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發展智慧農業不僅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方向,更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智慧農業仍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為打造更多可推廣可落地可持續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民革中央一直把精品與智慧農業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先后赴湖北、福建、黑龍江等地開展調研,力求找出可能對智慧農業推廣過程造成掣肘的各項影響因素,并為解決這些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把蔬菜做到百姓菜籃子里

“這里是我們智慧農業夢想起飛的地方,很多產品質量都達到了歐盟標準。”7月13日,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的智慧農業示范項目——“夢想家園”試驗基地,基地負責人向正在這里調研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介紹基地的科技元素和運作模式。

“可溶有機肥的來源是哪里?”“如何確保種子安全?”“應急物資保障能快速響應嗎?”萬鄂湘邊走邊看,認真聆聽,不時詢問。

這是民革中央圍繞“精品與智慧農業”課題,在今年開展的重點調研活動之一。

“夢想家園”是東升科技園現代農業企業的一個集中試驗地。一走進“夢想家園”,入目便是潺潺流水、綠色植物和充滿田園詩意的草屋。在玻璃房子構成的溫室中,各種不同的栽培方式,有基于土壤的栽培方式,有基于無土栽培的黃瓜、西紅柿、辣椒等,還有中草藥種植等,另外有眼花繚亂的各種傳感器和自動化控制設備,讓人感覺這個農業和傳統農業有太多的不同。

“夢想家園”構建了一個理想的生態農園模式。民革黨員、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慶表示,“這里的水肥代替傳統化肥,椰糠和草炭灰顛覆了傳統的有土栽培,西紅柿的根莖可以直接用作肥料,溫室大棚的管道可以收集雨水用作灌溉,甚至在基地內部的土房旁還能看到喂養的母雞……”

“農業不光要幫助老百姓維持住既有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幫助農民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智慧農業的商業實踐者,在王曉慶看來,要幫助農民擺脫原來的農業生產模式,走現代農業道路勢在必行,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實現智能化管理和作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據了解,經過多年持續研發,根據國內環境及需求,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水木九天成功研發蔬菜工廠。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友好現代農業產業化模式,它實現了現代設施農業國有自主知識產權改良,通過該技術方案生產的農產品,具備高產量、高品質、低成本三大特性。

“1畝蔬菜工廠的合格農產品產量相當于傳統大田農業的60畝,而它只消耗傳統農業1/10的水、1/50的人力。它生產的農產品符合歐盟SGS最高食品安全標準,不僅可以從生產源頭解決品質問題,還在流通環節一步到位。”王曉慶解釋道,蔬菜工廠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對于人力、水資源、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整體節水95%、節人98%、節肥66%,并且完全不使用農藥;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的服務手段,串聯農業產業鏈條上的各個重要節點和角色,創建各方協同發展、互聯互通、實現共贏的“互聯網+農業”新業態。

這樣大的投資和場所,能不能真正產業化呢?生產出來的蔬菜能吃得起嗎,不會是一個天價吧?調研組不禁疑惑重重。

“不用擔心。”王曉慶笑了笑說,舉個例子:比如傳統的陽光溫室大棚,由于投資比較低,很多地方都在使用,如果我們用土地利用率來衡量,就會發現蔬菜工廠100畝土地可以有86畝用于種植,而陽光溫室只能有30到45畝,也就是說一個有效利用面積是86%,一個才不到45%;其次就是蔬菜工廠能做到陽光溫室產量的5到10倍,也就是說100畝蔬菜工廠相當于500-1000畝地陽光溫室,一畝陽光溫室的投資差不多是1000元一平方米,而蔬菜工廠投資2500元,如果折算一下,按照有效種植面積計算其實陽光溫室的投資遠遠大于蔬菜工廠的投資,“我們的銷售價格不到有機產品的一半,我們就是把這個蔬菜做到老百姓的菜籃子里。”

“精品與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破局的重要方面。”在隨后舉行的座談會上,萬鄂湘表示,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城市應急物資保障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民革中央將繼續深化調研,力爭拿出高水平、高質量的建言成果,為助推精品與智慧農業發展作出民革應有的貢獻。

農村民生常掛心間

參政議政是參政黨基本職能之一,也是衡量參政黨政治價值、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民革長期關注“三農”工作,把“三農”工作作為參政議政重點領域之一。

這次圍繞“精品與智慧農業”課題在北京調研,是民革中央2019年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的延續,在此之前民革中央調研組已赴黑龍江、湖北、福建等多個省份開展調研。

湖北是農業大省,自古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中共十八大以來,湖北省在智慧農業、精品農業、精準農業等前瞻性問題上,取得了開創性的成績。

2019年11月23日至25日,萬鄂湘率調研組來到武漢,就“智慧農業、精品農業、精準農業發展”課題開展調研。

在鄂期間,調研組與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農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座談,并前往武漢有關企業考察,了解空間定位技術服務智慧農業情況。

座談中,萬鄂湘表示,近年來在農業領域興起了智慧農業、精品農業、精準農業等理念和實踐,以其高質高效、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等特點,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這一新領域,有關方面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打造農業精品。同時也要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做好智慧化農業建設,創新管理方式,增強國土資源管理、食品安全監管、農業金融服務等能力,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同年,12月17日至20日,萬鄂湘再次率調研組前往福建廈門、漳州等地開展調研。

在調研座談會上,萬鄂湘表示,農業是篇大文章,如何把中國人的“菜籃子”質量提高上去仍有許多工作要做。有關方面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確保農產品生產食用安全;要把好質量標準關,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從田頭到餐桌”的可追溯安全監管體系;要探索建設農業特區,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打造精品農業區、精準農業區;要加強農業基礎數據的采集、關聯及綜合應用工作,提高數據采集可靠性,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農業數據的整合開放、互聯互通;要加快農業綜合型人才培養,加強農業工程師隊伍建設。

調研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為了切實把存在的問題搞清楚,從而提出更多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在北京調研之前,民革中央還專門召開了“中山議政會”,邀請農業專家和涉農企業家座談,聽取他們對我國發展精品與智慧農業現狀的看法、對問題的梳理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

除了連續多年選擇將“三農”問題作為年度大調研課題,每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也都十分關注“三農”問題。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農產品安全、農村消費等提交提案,今年全國兩會又聚焦鄉村振興等議題提出建議。此外,全國政協常委、民革黑龍江省委會主委谷振春代表民革中央,作題為《用信息化助力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的大會發言,建議以“大數據+產業”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增效。進一步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推廣,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全面深度融合應用,打造智慧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

據了解,今年民革年度大調研同樣鎖定“三農”領域,聚焦新時代農業特區建設,民革中央調研組近期將赴部分重點農業省份開展調研。

發展智慧農業需加碼耕耘

調研的最終目的是求“效”,就是出實招、見實效。通過持續扎實的調研之后,調研組發現推動精品與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既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

“無論是從我國國情還是政策導向來看,發展智慧農業已是大勢所趨。”調研組表示,由于我國智慧農業發展起步較晚,整體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

調研組認為,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對物聯網相關技術的開發運用時間較短,在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各環節涉及的網絡技術還不成熟,仍然存在許多瓶頸需要攻克。盡管我國已在農業相關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現代化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前沿智能技術、農業低碳循環技術等方面尚存不足。除此之外,由于我國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規模較小且模式復雜,導致大型互聯網企業參與度不高。因此,在智慧農業發展中亟須大型傳感器運營商和制造商的加入及技術支持。

同時,調研組也表示,任何產業技術的加入都需要基礎硬件設施作為保障。“一部分農村地區生產條件相對比較艱苦,用水用電等基礎硬件設施落后,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用電充足是發展智慧農業的前提。”

“智慧農業應用推廣上,尚未大規模實際應用并形成產業,全國各省市雖然都開展了智慧農業應用試點建設,但很多處于‘盆景’狀態。”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會主委王紅表示,我國智慧農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有很多不足,存在著政策支持不夠充分、技術成熟度不夠、產業應用短板多,高素質農業生產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也表示,在智慧農業方面,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滯后、產業模式不成熟不完善等問題,他建議,制定農業農村信息化促進法,出臺產品和服務補貼政策,實施國家智慧農業工程,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加強技術研發推廣,培育產業體系,打造一批試驗示范基地。

“智慧農業,從智慧生產到智慧銷售都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能完成整個系統框架的搭建,系統的運用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做支持。”王曉慶以自身經歷為例,建議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他表示,目前來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員大多沒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基礎,一般都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完成智慧農業對相關技術的要求,目前從事智慧農業相關的技術人才還是比較匱乏。“農業是第一產業,提升整體的品質,提高效率,使得農業更加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而這需要聚集人才、技術、資本等大量要素。因而,有關部門應認真地從技術、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多方面予以破解,給予創新探索者予以一定的保護和創新空間,讓他們真正地能形成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沒有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推廣與應用,沒有現代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智慧農業的發展。”與王曉慶的觀點相似,民革中央“三農”委委員、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總規劃師吳永常也表示,精品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員和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在他看來,除了對應用主體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精品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還存在規劃與認證標準不夠健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不明顯,大數據“信息鴻溝”等堵點和痛點。

“精品農業是智慧農業的突破口,智慧農業是精品農業的助推器。”吳永常建議,將精品與智慧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以精品農業作為突破口,率先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精品與智慧農業有機協調發展,有效促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漸漸選擇了互聯網、手機等遠程溝通方式,說明涉農網站得到了良好的普及。”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王紅玲表示,在調研中也發現,由于各平臺之間缺乏總體規劃設計,導致涉農信息利用率不高。“要真正利用‘互聯網+’發展好現代農業,就亟須制定整體規劃,提升總體品質,形成湖北農業品牌優勢。”

“智慧農業在福建應用于畜禽養殖、食用菌栽培領域較多,且成效顯著。”民革福建省委會主委鄧力平認為,果蔬等作物生產智能化水平要低得多。不少生產經營者尚未認識到智慧農業的優勢,加之前期投入較高,轉型意愿有限。“要提高智慧農業覆蓋面,需要更多政策引導。智慧農業要發揮更大作用,更應注重加號后面的內容,要更多著力農業的提質增效。”

“實現傳統農業的全面迭代,必然是一場日積月累的持久戰,智慧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調研組表示,政策利好、技術進步,多重因素作用下,智慧農業將迎來新一輪投資與創業熱潮。但是,必須對從理論向實踐轉化過程中需要避免的誤區有正確判斷。“只有在政府規劃引導下,智慧農業發展才能沿著科學正確的方向快速發展。”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農業 智慧 發展 調研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套图 | 思思热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 亚州911精品影院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