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0年第四期
超外得中 筆墨心象—崔澤培的寫生創作
右玉古村--崔澤培
陰山高-崔澤培
莫尼山深處-崔澤培
構成是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在二十世紀西方現當代藝術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中國畫在傳統的章法、畫面經營等方面,逐漸引入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觀念和圖式風格。一定程度的“中西融合”不僅是畫家應該嘗試的創作方式,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既在保持中國畫審美趣味的同時,又以當代生活中的視覺經驗和個體感受為基礎,適當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表現形式,創造中國畫新的狀態。
對力圖創新的當代山水畫家而言,構建中國畫新形態是必須探尋的路徑,崔澤培對此保持了足夠的興趣和勇氣。他的山水畫創作即是在跨文化視野的引領下,以水墨構成的形式展現出鮮明的個性化風格。他在寫生過程中努力踐行中西融合的創作方式,以傳統筆墨為主線,融進西方現代繪畫元素,由此完成了筆墨形式、圖像、色彩的當代性轉化,實現了畫家個性展現與意趣追求的統一。這種實踐使筆墨不再從屬于傳統的程式,以純粹形式和像素組成繪畫本身的價值。
宗白華說:中國的宇宙觀和空間意識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 是“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生命節奏”。崔澤培在承襲傳統筆墨精神的基礎上,也注重對“繪畫的空間意識”“山水畫的秩序節奏”的理解把握,在借助構成的同時,逐漸將自然物象形態元素轉換為二維的語言形式,完成了對傳統圖式的改造,使新的圖式、筆墨不致淪為空泛的“形式主義”,保證了中國山水畫特有的宇宙觀、自然觀于精神層面在作品中的體現。
山水畫寫生是物我交流的方式,崔澤培的創作以對景寫生為起點,經年累月地飽游飫看、手摹心追,從對自然物象悉心觀察中產生了新的視覺感受,通過對構成形式的反復摸索,提煉出新的繪畫語言,為其筆墨的變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感性經驗。他對傳統書畫理論和寫意精神有較深的理解和感悟,將扎實的大寫意花鳥畫功底運用在山水畫的創作上,“寫”的特性強化了山水造型的視覺張力,以描寫南方景色見長的米家山水皴法更是被畫家巧妙地用來表現北方特有的物象元素,這種對于筆墨皴法的靈活把握,使畫面既有傳統的審美趣味,又極具形式感,塑造出獨立標程的山水意象。
崔澤培長期在山西、陜西、河北、內蒙古等地寫生,北方山水厚重、蒼涼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山西右玉、呂梁等具有年代感的古老村落在他的畫面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置身于那些容易產生時空交錯的場景,使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某個年代,這些景象激發了畫家的創作熱情。興奮之余,崔澤培會讓自己沉靜下來,擯除雜念,運用經驗性的眼光對物象再認識,探究深層次的結構特點,有意識找尋寫生現場的心理感受,用最能表達心境的筆墨形式加以表現,對已有的經驗、技法通過寫生重新進行梳理、整合和提升,實現語言上的突破。
崔澤培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逐漸領悟了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所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深刻內涵,在他的寫生作品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畫家特有的審美趣味和澄明質樸的筆墨特性。
在畫面結構上,畫家采用分割重組的構成形式替代傳統全景式構圖,以“近觀取其質”的觀察視角,著意在某一相對固定的空間里對物象進行分解、重組,山石樹木、古堡土墻、房舍莊稼等物象都成為畫面的表現元素,畫家將自然元素歸納為符號,進行分離、切割、交錯,重構到半抽象的平面空間里。大塊面的分割和小塊面乃至點的設計,體現了局部與整體、強與弱、遠與近的關系,在不平衡中尋找均衡,營造出新的視覺形象。在右玉寫生作品《燈火山村靜》《右玉寫生》《走西口》《右玉古道》《綠蔭墻頭》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方式的普遍運用,這種借水墨構成實現對物象的分割、重組,提升了北方山水固有的形式感,呈現出一種撲拙的“意外之境”。
作品《西口古道》運用不穩定的構成方式,給人一種蒼涼的感受。畫家用深沉的筆觸描繪了右玉殺虎口的古城堡,背景大面積的深色墨塊與大片白云在灰黃色的天空映襯下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如云似煙地流動線條增加了畫面的動感,表現出畫家復雜的心境。幾近崩塌的殘垣斷壁無力地承載著歷史,顯現出久遠的年代感,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般的轟鳴,畫面呈現出蒼茫、凄涼的景象。
《晌午山村》展現的是一個靜謐的山村,午后的陽光照著閑散的土堡古村。一堵常年被風雨侵蝕坍塌地像崖壁一樣的土墻,墻頭上的雜樹、陽光下的房屋、磚垛與遠處幾塊不規則形體的陰影,這些繪畫元素被畫家歸納為幾何圖形,相互交織,既有寫實描繪又有構成表現。一只倦狗踱著方步走過,為畫面增添了恬靜、閑適、散淡的氛圍。
《右玉古村》表現的是一個時光交錯的古老村落,陽光下黃色的土墻、農家的院墻、涂了白灰的窯洞外墻、老城磚砌就的各式各樣的墻,高低長短、前后錯落,激發了畫家的創作欲望,他將實景中的物體根據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強調了不同類型墻的質感和畫面的空間感,豐富了畫面效果。背景中大面積的殘垣采用“米點皴”反復疊加的皴法,使其顯得更加厚重。蘭色勾勒遠處天邊的白云,襯托出畫面自由、閑散的氛圍,畫家以一種看似簡單超脫的創作手法,構建了一幅充滿西北懷舊風格的圖像,使人進入淳樸浪漫的童話世界。
談起這幅畫的創作,崔澤培感慨地說:“當你佇立在這里,仿佛進入過去的時空中,最打動我的正是這些墻,感受眼前即虛幻又真實的場景。不是我去描繪它們,是它們引導著我手中的畫筆做了一個如真似幻的夢。”
崔澤培的山水畫呈現出較強的形式感,得益于他在中央美院研修期間“水墨構成”理論的苦心研習,畫家在寫生創作中逐漸形成了對圖像符號的自由調度,將其巧妙地融入筆墨實踐中。他始終堅持以積極能動的態度寫生來完成對現實景觀的主觀加工和理性創造,對繁復的物象做準確的分解和重組,形成新的畫面圖式,讓人感受到一種與時代審美和諧的現代氣息。
山水畫寫生創作是自然造化的意境呈現,是客觀物象轉化為視覺語言的心靈之象,或者說是一種將畫家心象轉換為視覺圖像的方法。他始終秉承李可染先生以創作態度寫生的理念,這種創作式寫生講求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化審美在寫生創作的決定性作用。在他的實踐過程中,經歷了由“對景寫生”到“對景搬移”,最后進入到“對景創作”階段。畫家在充分吸收李家山水寫生創作精髓的同時,汲取現代構成的圖式表現,完成傳統筆墨程式向水墨構成的邏輯轉換。
對崔澤培來說,寫生是其一生的修行。隨著他對寫生創作認知的不斷提高和主觀認識的升華,畫家最終會形成個性化語言表現體系。漫漫藝途慢慢索,我們相信,崔澤培將一次次實現藝術之旅的自我超越,那些前進路上的遮蔽和屏障定會散去,正如可染先生所言—“東方即白”,畫家終將展現給我們一個更加質樸而又真實的心象世界。
晌午山村-崔澤培
平陽堡寫生-崔澤培
燈火山村靜-崔澤培
暮色東山-崔澤培
西口古道-崔澤培
右玉古城垛口寫生-崔澤培
崔澤培:北京美協理事,李可染畫院研究員,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姚鳴京山水工作室助教,北京豐臺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0年7月第4期“畫界人物”
編輯:畫界
關鍵詞:寫生 創作 崔澤培 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