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扶貧農產品需打破“包銷”怪圈
據《半月談》報道,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幫扶單位帶頭參與的消費扶貧切實推動了貧困地區產銷對接,給鄉親們的脫貧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貧農產品過于依賴幫扶單位“包銷”,自身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還可能被無良商家“薅羊毛”。
近年來,扶貧農產品關注度高,幫扶單位采購量大,還有人專門買扶貧農產品獻愛心。正因其商機巨大,一些原本只賣普通農產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貧農產品的旗號,借此把價格定得更高。一方面是幫扶單位只能“愿打愿挨”,另一方面是無良商家可以“予取予求”,部分扶貧農產品銷售陷入“包銷”怪圈難以自拔。
更令人擔憂的是,因為貧困地區農業種植現代化、集約化水平低,農產品標準難以統一,加上深加工能力缺乏,產品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打不開銷售渠道,只能依賴中間商。結果是“熱鬧”一番,可貧困群眾并未從中得到什么實惠,只是“養活”了不少商家。
筆者認為,扶貧農產品可以“熱銷”,但不能“包銷”,其怪圈亟待打破。換言之,隨著全面脫貧在即,“照顧式”消費扶貧逐步退場,即將脫貧和已經脫貧的貧困地區應盡早將產業扶貧的發展思路調整至市場頻道,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農產品品牌方面下真功夫,在創新營銷思路,開拓穩固脫貧需要的產品和銷售渠道上做文章。
一方面,扶貧農產品認證體系規范化建設是當務之急。為使貧困地區脫貧后仍可保有長久發展動力,可考慮將扶貧農產品認證與綠色農產品認證、有機農產品認證等體系對接,有效提升扶貧農產品信譽與美譽。同時,政府應提供資金和政策傾斜,引導更多物流企業在貧困地區關鍵物流節點新建、改建現代化倉儲流通體系,提升物流能力,減少貧困地區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有效提升品質和價格競爭力。此外,打破扶貧農產品“包銷”怪圈,人的因素至關緊要。摘帽之后的貧困地區首先要考慮千方百計引進有能力有技術有資源的“新農人”返鄉,重塑鄉村發展生態,激活鄉村市場化發展前景,從種植技術培訓到銷售平臺技術應用、渠道拓展,新型經營主體等鄉村穩固脫貧新興力量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既助力鄉村振興,也將為市場和消費者帶來新的更多的利好。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農產品 扶貧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