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農業科技
忙碌在鄉村里的“上班族”
“這么早出門是上班去啊?”
“可不是么,中午11點半就能下班,不耽誤給娃娃們做飯!”
如今在內蒙古烏海市,類似這樣“上班族”式的對話不再專屬于城市居民,越來越多過去單純靠種地為生的“莊稼漢”,或是曾經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戶,走出家門、邁開腳步,到龍頭農企就業務工、到公益崗位發揮光熱、到村合作社中成為產業工人……過上了“上班8小時工作制,單位就在家門口”的幸福生活。
他們對待新崗位兢兢業業,說起脫貧致富的好日子滿面春風,他們在“黨建+產業”“黨建+就業”的帶動幫扶下,正譜寫著一曲高亢的鄉村振興之歌。
“不外出打工了,家門口就有大企業”
華盛綠能(烏海)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坐落于海南區巴音陶亥鎮一棵樹村秀美的鄉野風光之中。時值仲夏,園區產業大棚內蔬菜生長正旺,一茬又一茬的食用菌正“忙”著撐開小傘,年初開始的蚯蚓養殖項目也逐漸步入正軌……一棵樹村民小組的居民王外喜正忙碌其間。在園區工作了三年多時間,除農業種植外,近年來他又掌握了不少新技術。
王外喜告訴筆者,過去,他自己種植十幾畝地、養了幾只羊,不忙時外出鄂爾多斯等地打打零工,家里有兩個上學的孩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我到咱們園區上班后,我覺得日子比從前過得可是‘洋氣’了,每天按時上下班,一個月掙三千多塊錢。這家門口就有大企業,再不用外出打工了!”如今的王外喜,走起路來都透露著一股精氣神兒。
在各級黨組織的推動下,在一棵樹村,企業不斷完善農戶與各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土地流轉增收、就業增收、入股分紅等形式,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企業充分發揮食用菌、蚯蚓養殖和生態觀光旅游業、餐飲業等產業優勢,解決巴音陶亥鎮勞動力務工就業,為農村低收入人群搭建增收致富平臺。
海南區一棵樹村,“莊戶人”變身產業工人。
“我們村民小組有四五個和我一起來上班的村民,園區還有十幾個長期工作的村民,大家現在都成了農業產業工人,工作忙的時候每人月收入約3000到4500元,大家越干勁兒越足。
工作在合作社 致富在新農區
在海勃灣區王元地村,有不少村民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入股、雇傭或合作等形式加入村集體經濟鴻星田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促進家庭經濟增收;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則通過到合作社就業,或向加工廠出售自家農副產品,實現脫貧致富。
王元地村合作社就近解決村民就業難題。
“我們家人口多,單靠種十來畝地根本不夠維持生活。村里辦起合作社后,老漢在家種小麥,小麥熟了直接賣到合作社;我在這打工,一個月又能收入3000元,可解決了大問題了。”村民李玉娥說,專業化的種養殖合作社讓她看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新農村的新希望,更讓她干勁兒十足。“只要大家愛吃我們村的面食品,從早干到晚我也不嫌累。”
鴻星田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黨建+村企聯結+農戶+基地”的形式,利用村集體房屋開辦日產1000公斤的蔬菜面加工廠,逐步增加饅頭生產車間和系列面食生產線,通過企業經營、利潤分紅的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現在每天能銷售100多件吧!我們的生產線用得都是咱村自己的面粉、油料,工人也是咱村自己的村民,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日子想不紅火都難!”合作社負責人田國強說。
王元地村第一書記孔威介紹,經過兩年的經營,王元地村的白面、手工面條、面包、大麻花、糖麻葉等面食品在周邊已小有名氣,和城區不少連鎖蔬菜店、單位等簽訂了銷售協議。“產品賣得火,需要的工人就多,現在村中有8人長期穩定在合作社工作,月工資3000元左右。”孔威說。
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期間,我市鼓勵各村鎮打造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鼓勵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使村民逐步轉化為產業工人,切實解決村民就業問題。
過去建檔立卡戶 現在半個“鐵飯碗”
除了采用產業化帶動,推動農區居民依托內生動力脫貧外,農區公益崗位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同樣效果顯著。在海南區巴音陶亥鎮萬畝灘村,建檔立卡戶王雄姿就通過公益崗位得到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同時也收獲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海南區巴音陶亥鎮,公益崗讓困難村民穩定脫貧。
王雄姿和丈夫王金柱曾經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夫妻二人沒有工作,年紀雖不大卻沒有勞動技能,一年下來只能靠自家10畝玉米地收入的四五千元錢維持生活。
“以前,我們的生活只能算是勉強維持,家里要有額外500元的支出,我們兩口子就會著急上火,東挪西湊。這幾年我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崗上打掃衛生收入,還在鄉政府那兒干過保潔,現在又到鎮政府餐廳的公益崗做飯幫廚,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王雄姿告訴記者,鎮政府離家不遠,不耽誤她每天回家做飯照顧孩子,丈夫王金柱如今也致富動力十足,成了村里的養殖能手。
“我現在特別知足,每天定點兒去鎮政府餐廳上班,接觸的都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感覺自己也捧著半個‘鐵飯碗’呢!”王雄姿笑著說,“這樣一來,兩個孩子的生活費、家庭的支出就夠了。比起以前,日子過得真挺好。”
在烏達區富民社區,因為意外事故導致腿部殘疾的劉虎義過去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社區扶貧專干通過公益崗幫他安置了一份下夜的工作,增加了他的收入,改善了他的生活狀況。每個月的低保收入再加打工收入,能有2000多元。
“我們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公益崗和就業部門為他們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確保農區弱勢群體充分就業。”富民社區第一書記丁雪佳說。
充分發揮好公益崗位助力脫貧攻堅的作用,既可免除農區脫貧攻堅中的直接給錢給物、培養懶人習氣的弊端,讓農區居民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自主脫貧,又可在農區開發出一定就業崗位,靈活照顧了弱勢群體,根據他們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解決了家庭的后顧之憂。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合作社 村民 村里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