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鄭重率部戰斗在彭澤
彭澤縣政協文史委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在日偽頑的夾擊下,新四軍五師、七師的聯系暫時中斷,位于彭澤、宿松、望江等縣的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也遭受嚴重破壞,彭澤地區僅有彭澤獨立大隊等少數武裝堅持斗爭。
戰斗中的新四軍指戰員
為恢復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實現五師、七師和軍部的日常聯系,繼而把五師、七師在戰略上連成一片,新四軍首長找來了鄂皖邊第五軍分區十八團政委鄭重,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
打通交通線
當時,新四軍五師與七師之間間隔300余公里,沿線既有日偽的騷擾,也有國民黨頑固派勢力駐扎。鄭重接到任務后,與十八團團長張海彪商定:先進入皖西山區建立游擊區,然后再與七師取得聯系。然而,當十八團部隊到達皖西山區時,立即引起了日偽頑的圍攻,部隊只好退出。
1942年底,鄭重抵達彭澤。在和張海彪商議后,他決定將部隊一分為二,大部由張海彪等帶領,鄭重親率30余人的教導隊先行出發。鄭重率隊途經蘄東大別山區、太湖、岳西、桐城、盧江等國民黨和日偽統治區,晝伏夜行,歷時20余天,終于沖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勝利到達皖中地區領導機關和新四軍七師師部所在地無為縣嚴家橋附近,與七師接上了關系。鄭重此舉受到七師及皖中黨委的歡迎以及五師領導的通令嘉獎。
到1944年1月,中共邊江工作委員會成立,鄭重任書記,管轄彭(澤)波(陽)湖(口)工委、彭(澤)至(德)工委、宿(松)望(江)工委,同時在各地紛紛建立起基層政權。至此,鄭重等完成了打通五師與七師的交通線的任務。
戰斗、學習兩不誤
為了恢復和擴大抗日根據地,鄭重率挺進十八團克服重重困難,分四批到達彭澤,與商群領導的獨立大隊會師。1943年2月底,鄭重在全面了解敵情、匪情和部隊情況后,于商群家中主持召開了彭、宿、望干部會議。在鄭重的主持下,會議明確了今后開展的五項工作任務:第一,理順關系,建立和完善黨政軍各級組織,并努力發展外圍組織——“抗十團”;第二,培訓干部,為抗日高潮的到來準備革命骨干;第三,找出統戰對象,做好統戰工作,并進一步摸清幫會、土匪、偽彭澤縣政府各機關的底細;第四,動員所有抗日力量,提高警惕,嚴防敵人破壞,保護好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第五,開展干部教育,端正干部作風,學習新的工作方法。
3月11日,由鄭重主持成立了中共彭澤縣委,書記由商群擔任。同時,改彭澤獨立大隊為長江支隊,支隊長由商群兼任。一個月后,中共彭澤縣委改名為中共彭澤工委,并成立了直屬工委領導的手槍隊。
9月,為適應日益發展的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共彭澤工委著手培訓干部。先由廖挺(隨軍記者)主持在彭澤白卯山接連開辦干部訓練班3期。每期參訓干部都有50余人,學習時間為10天。通過學習,參訓干部大部分被吸收為中共黨員。同年12月,又在湖西斬兒山黃村開辦以純潔組織、提高思想覺悟為中心內容的干部整風學習班。此外,為開辟湖口新區提供干部,以棠山辦事處的名義,由占潤民負責,舉辦了兩期干部訓練班。
通過學習,部隊的思想水平和戰術素養均有很大提高。鄭重隨即率領十八團和兄弟部隊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肅清了周圍各縣10余股大小土匪,開辟了以彭澤為中心,包括至德、湖口、波陽、宿松、望江等縣的一塊規模較大而且較鞏固的根據地,使江南江北、鄂、皖、贛邊連成了一片。1944年秋末,駐湖口、彭澤、東流、至德、安慶等地的日偽軍集中5000余人,向根據地進犯,鄭重率挺進十八團和江南挺進支隊在白蓮橋展開反擊,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打死打傷日偽軍千余人。
1945年初,十八團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取得了攻克國民黨頑固派把持的至德縣政府的勝利,全體武裝人員和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隨即集中在上十嶺項家山,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整訓學習:白天學習軍事,由曾少懷指導,晚上學習政治,由鄭重親自授課。通過一系列的整訓學習,干部戰士進一步改進了工作作風,有近200名積極分子加入了黨組織。
根據地迅速擴大
通過一年的艱苦工作,彭澤抗日根據地的形勢出現了喜人的變化,人民群眾充分發動起來,社會各界的抗日熱情不斷高漲。1944年初,在挺進十八團駐地召開會議,成立了中共彭(澤)湖(口)宿(松)望(江)東(流)至(德)鄱(陽)大工委(簡稱中共彭澤大工委),隸屬新四軍五師中共鄂皖邊中心縣委領導,下轄彭澤、彭湖、宿望、彭至四個工委。
1943年3月,成立宿望辦事處,下半年又成立了彭澤、彭湖、彭至等多個軍民聯合辦事處。彭至辦事處還組建了一支80多人的地方游擊隊,在游擊大隊長曾曉春率領下,配合新四軍作戰。
在中共彭澤大工委的領導下,到1944年底,彭澤抗日根據地發展至鼎盛時期。彭澤除縣城和楊梓橋被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盤踞外,其他地區均已成為根據地的組成部分。湖口、都昌、至德、鄱陽、黃梅、宿松、望江、太湖等地也紛紛建立起共產黨、新四軍的地方組織和行政辦事機構。整個根據地區域橫跨贛鄂皖邊、長江中游南北兩岸,縱橫百余里,人口達30多萬。
發展經濟,自給自足
彭澤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后,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1943年3月,挺進十八團到彭澤不久,鄭重就任命商恩甫為后勤處主任,專抓經濟工作。先是在辰字號成立了合作社,主要負責收購供應軍需物資和采購出售民用百貨。接著成立貨物檢查處,防止不法奸商坑害、欺騙百姓。稅務工作也開展起來,在郭橋、浪溪、湖西、太平、天紅等都成立了稅務所。對于行商,根據地組織部隊護送他們過境,保證其生命和財產安全。
7月,鄭重主持在彭澤大廟朱村召開了一個有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村團長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研究和討論了如何發展生產、限制剝削、改善人民生活、保障軍政開支等問題。經研究,會議做出了如下工作安排:第一,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限制重租和高利貸;第二,組織換工隊,在大忙季節開展親幫親、鄰幫鄰,調劑有無,互相幫助的活動,確保農民收種兩不誤;第三,由各辦事處組織武裝力量成立看青隊,嚴防野獸糟蹋莊稼,嚴防敵人偷割莊稼,確保顆粒歸倉;第四,為烈、軍、干屬組織代耕,做到不漏一分田;第五,救國公糧實行藏糧于民,就地征收,就地保管,就地供應。這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根據地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鄭重等人還決定各辦事處組織人員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具體舉措為:規定每畝收公糧15斤,由佃農代交,從租谷中扣回,原每畝租谷三擔減為兩擔;稅收規定為兩種,即田捐稅、行商稅,取消國民黨統治時制定的所有苛捐雜稅。這些政策切實保護了民眾的利益,迅速得到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根據地政權日益穩固。
為了不給群眾增加額外負擔,根據地黨政機關和部隊通過自身努力來解決服裝供應問題。1944年3月,根據地后勤處在團山頭朱家塢蓋了兩間草棚作為被服廠,又從安慶買來4部縫紉機,趕制夏裝軍服。隨著部隊的不斷勝利,11月份,后勤處用從敵人手中奪取的紙幣和銀圓再從安慶購進五部縫紉機和大批灰細布,在湖西鄉辦起了第二被服廠,批量生產冬裝。不久又在浪溪操家壟辦了第三被服廠,同時還有槍械修理所。全軍和全體行政人員的軍衣、軍被基本上能實現自給。在開展經濟建設的同時,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彭澤大工委號召全體指戰員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生產自救。當年在湖西油店湖開墾水田100余畝,1945年春即插上了水稻。由于戰士們精耕細作,當年即獲得大豐收,除自給外,尚余糧食6000余斤。
1945年3月,鄭重率挺進十八團部分部隊從彭澤出發,前往江北消滅一股頑匪。戰斗中他親臨前線指揮,不幸被敵擊中,當場犧牲,年僅30歲。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彭澤縣 新四軍 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