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聲音
山東省濟南市政協主席雷杰: “商”以凝心 “量”出實效
濟南市政協發揮“商量”平臺作用廣泛凝聚共識的探索實踐
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齊波 攝
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濟南市政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意見》精神,以完善提升“商量”平臺為抓手,不斷豐富凝聚共識的方式方法、制度機制,提升凝聚共識的工作水平,更好擔負起“落實下去”、“凝聚起來”的政治責任。
一是搭平臺。2017年換屆以來,我們牢牢把握“專門協商機構”職能定位,創建“商量”平臺,邀請政協委員和各方代表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在這個平臺上深度調研,反復協商,增進共識,并向社會廣泛傳播。創建以來,共開展了26個專題“商量”,各界別、市級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12個區縣政協、50余個市直部門、800余名四級政協委員、近千名基層群眾參與,泉城“商量”已經變成全城“商量”、全程“商量”。
二是重引領。“商量”堅持以“引”為要,通過委員講壇、專題報告、調研走訪等方式,深入各界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努力讓黨的主張在社會各界廣為傳播、廣為認知、廣為認同,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堅持以“引”聚力,聚焦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商量”,為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厚植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圍繞落實“雙測溫兩報告”制度開展遠程“商量”,引導公眾正確理解、積極配合、科學參與防控工作,凝聚萬眾一心共抗疫情的強大合力。
三是聚民心。堅持與民“商量”、為民“商量”,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工作。在“商量”選題上,把著力點放在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難事上。在參與主體上,完善“4+N”參與模式,“4”是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黨政部門、群眾代表,“N”是與議題相關群體代表。在活動方式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每個專題都向群眾廣泛征集關注點,多次深入群眾實地調研、聽取意見,并及時將成效反饋給各界群眾。委員、群眾撰寫評論文章,認為“商量”是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車”、集中群眾智慧的“蓄水池”。
四是謀共識。深化協商促共識。延伸下沉聚共識。全市12個區縣全部搭建了“商量”平臺,部分鎮(街)、村(居)也依托委員聯絡室開展了“商量”工作,推動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在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面向社會傳共識。打造由20余家各類媒體組成的“商量”矩陣,采取融媒體直播、線上線下互動等方式,進行全域、全程傳播。
五是立機制。抓住制度建設“牛鼻子”,把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固定下來、上升為制度規定,推動“商量”凝聚共識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市委對“商量”平臺建設高度重視,印發《濟南市開展“商量”的實施辦法(試行)》,并將深化“商量”凝聚共識納入《市委深改委2020年工作要點》;市政協出臺《深化提升“商量”平臺推動“雙向發力”的實施意見》,就通過“商量”凝聚共識的總體要求、實踐路徑、落實機制等作出制度性安排,以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有效運行,為更好凝聚共識提供堅實保障。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商量 共識 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