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民宿讓綠水青山“香起來”
李娟 本網記者 劉久鋒
民宿作為鄉村旅游新興業態,不僅可以全面展示村落的文化魅力,同時還有助于提升村落的文化內涵,讓“文化+旅游”實現融合發展,助推百姓脫貧致富。近年來,作為貴州省為數不多的無工業的縣之一的雷山縣是,近年來,該縣立足綠水青山這一資源優勢,該縣強化黨建引領,從全域旅游化、全縣景區化上“突圍”,通過在鄉村修建民宿,讓“拍照打卡式”旅游變成“深度體驗游”,統籌推進了城鄉協調發展,也按下了鄉村振興的“快進鍵”。
初秋的傍晚,綠色稻浪吹來習習涼風。坐在雷山縣丹江鎮白巖村牧云澗民宿的咖啡廳里,柔和的夕陽從落地窗上灑落下來,就這么任風吹著,似乎塵世的喧囂煩惱也隨著風消散了。
白巖村位于雷山縣城東南部8.5公里處,緊挨著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這是一個苗族傳統村落,也是一個梯田上的貧困村,守著青山綠水,住著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一直過著一貧如洗的窮日子。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舉辦后,群眾“嗅”到了旅游的商機。近年來,白巖村成立梯田部落旅游專業合作社,并由中國三星捐贈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手在白巖村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閑體驗等于一體的主題度假村莊,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到此體驗的游客流連忘返、依依難舍。
“到這來,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民俗體驗,真正感受到了地道的苗家文化。”到此一游的旅客不禁感嘆。
幾年的時間,這個有152戶人家的小村莊美起來、富起來。白巖村兩委領辦的梯田部落合作社和云上人家合作社著手流轉房屋、征收土地、房屋改造協調等等。村主任唐文德是預備黨員,也是合作社的理事長,從那時起,他就整天忙得不著家,協調房屋流轉,征收土地,規劃設計改造等等。如今,19棟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苗家特有的木質吊腳樓流轉到合作社,分三期進行改造,完工后客房可達60余間。
2019年,第一期民宿投入運營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純利潤是8.6萬元,6位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上崗的村民,月工資200-3500元。客人來了,村里的260多畝青錢柳加工成接待用茶,果蔬由合作社收購銷售……
民宿投入運營后,衣食住行等產業鏈都被盤活了。村里的貧困戶楊啟忠會做木凳,合作社幫他把凳子銷售到北京、韓國等地;李秀明會做木湯勺,推薦客人去體驗;楊昌花大姐廚藝出眾,聘請她當廚師,每月工資3500元。隨著旅游市場逐漸復蘇,牧云澗民宿的廣場上,一場場篝火晚會不斷傳來陣陣笙歌和歡聲笑語。眼下,白巖這座民風古樸的村莊,正因民宿,散發出新的活力。
“牧云澗民宿是雷山縣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民宿。”雷山縣副縣長周駱斌如此評價白巖的精品民宿項目。他認為白巖項目的成功,對雷山縣68個國家傳統村落的開發具有高度標桿和示范意義,為把散落在群山中的特色苗寨打造成康養健身、田園生活、心靈放空的休閑圣地。
“通過挖掘優勢資源,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的雷山,在全域旅游的藍海里順風起航,深入實施‘旅游+’發展戰略,促進旅游與文化、農業、美食、休閑養生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形成全民參與、全民受益、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把雷山的秀美山川變成強縣富民的金山銀山。”周駱斌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民宿 旅游 合作社 雷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