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陳嘉庚初訪延安紀略
今年,是陳嘉庚初訪延安80周年。1940年5月,陳嘉庚一行訪問延安。80年前的這次探訪,改變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舊有印象,極大地提振了海外華僑對抗戰以及中國未來前途的信心,也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在他的旗幟引領下,大量海外華僑華人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為支援抗戰、反對內戰、建設新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嘉庚(資料圖)
親往延安,一探真相
1937年,抗戰爆發。次年,南洋華僑抗日救國統一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任主席,積極以財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國抗戰。時至1940年,中國半壁江山已淪為敵手,抗戰正處于最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國難當頭,作為當時華僑界領袖的陳嘉庚決定組織并親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回國考察。1940年3月26日,陳嘉庚一行50余人抵達重慶。
陳嘉庚一下飛機,即向前來迎接的重慶各界人士及新聞記者闡明此行回國的目的:一是向抗戰軍民致敬慰之意;二是考察戰時國內狀況,帶回南洋向華僑報告,使千萬僑胞增加愛國熱心,以外匯財力資助祖國抗戰。至于慰勞行程,他鄭重表示:“第八路軍所在地延安,如能達到,余亦擬親往視察,以明真相,庶不負僑胞之委托。”
陳嘉庚的講話使國民黨當局十分不安,千方百計阻撓他的延安之行。百聞不如一見,陳嘉庚執意親往延安。由于陳嘉庚的堅持,在共產黨駐渝代表董必武、林伯渠、葉劍英的安排下,經毛澤東正式邀請,陳嘉庚的延安之行終得實現。
悉心考察,眼界大開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陳嘉庚在延安度過了他畢生難忘的9天。此間,他廣泛接觸各界人士,悉心進行考察研究,拜會毛澤東、朱德,并與財政、公安、司法各界負責人進行多次深入交談;參觀女子大學、抗大第三分校、延安新市場及安塞鐵工廠、印刷廠;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及歸僑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與接觸,他眼界大開,展現在他面前的延安,原來是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神奇世界。
一天午飯后,陳嘉庚到延安新市場散步,看到路兩邊有許多商店。人們告訴他,這些店大多是私人開的,陳嘉庚不相信。后來他問邊區財政廳長南漢宸:“這些商店每家有多少資本?要抽多少稅?”南漢宸回答說:“資本有多有少。多的10萬、20萬,少的數十元、上百元。我們支持本地商人和外面商人在邊區做生意,對他們辦的商店抽稅很輕很少。”陳嘉庚又問:“對農民怎樣抽稅呢?”“這要根據收成好壞來定。每季收入超過400斤的每百斤抽幾斤交稅,不到400斤的就免交。”這樣,陳嘉庚才逐漸改變了原來認為共產黨“有產必共”的看法。
陳嘉庚很喜歡和學生交談,對華僑或閩南籍學生所言多深信不疑。一次,他們談到邊區實行民主政治,老百姓自己選舉村長、鄉長和縣長,陳嘉庚提出疑問:“老百姓不識字的多,不會寫自己想選的人的名字,怎么選舉呢?”同學們告訴他:“開選舉大會時,候選人都背對群眾坐在一張長桌子后面,每個人身后放一個碗。監選人按應選出的名額給每個選民發幾粒豆子,選民把豆子放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碗里。最后,誰碗里的豆子多誰就當選了。這就是無記名投票。”陳嘉庚聽后不禁哈哈大笑,他風趣地稱之為“豆子選舉”,認為它體現了共產黨辦事公道、真正民主的良好作風。
“夢寐神馳,撥霧見日”
訪問延安是陳嘉庚政治觀點發生根本轉折的契機。在此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對共產黨不甚了解。然而,他為人正直,尊重事實,僅9天的延安之行,“實為別有天地,大出我意料之外”,他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共產黨的態度由懷疑轉為同情和信任。
經過走訪,陳嘉庚對延安和中國共產黨得出以下結論:一、沒有苛捐雜稅,不像國統區那樣捐稅多如牛毛:二、領導人廉潔,其工資標準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這同國民黨達官貴人的貪污腐敗形成鮮明對照;三、沒有乞丐、妓女和失業的人,人民生活過得去,不像國民黨統治區那樣民不聊生;四、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平等相處,不像國民黨統治區那樣等級森嚴;五、社會治安好;六、男女關系嚴肅;七、樸素成風;八、民主風氣好,縣長是民選的。后來他在《南僑回憶錄·弁言》中寫道:“余觀感之余,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民族慶祝也。”
懷著“喜慰莫可言喻,如撥云霧而見青天”的心情,陳嘉庚熱情地向國內外宣傳自己在延安的所見所聞。陳嘉庚回到重慶后在一次演講中說:“我以前對中國的前途并無信心,初到陜北延安,情形就截然不同了。在那里,人人平等,相親相愛,有如兄弟。刻苦耐勞從事建設,成績斐然。毛主席的辦公室設在一座窯洞里,布置很簡單……”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宣傳一路。一個無黨派愛國老人的公道話,使在國民黨嚴密控制下的大后方人民和華僑華人耳目一新,受到極大鼓舞。
1949年,陳嘉庚回到祖國,并應毛澤東之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陳嘉庚 延安 海外華僑 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