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遠去的白礬
我的一位作家老師黃傳會,年逾70,原籍溫州市蒼南縣。我們見面聊天時,他總是談到白礬,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家鄉是世界礬都。
看得出,對于白礬,他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可是,對于白礬,我卻沒有什么好印象。
我只知道,白礬多用于炸油條。加入白礬的油條,格外酥脆。但是,醫者告訴我們,長期食用會傷害神經,記憶力下降。正是因此,我已經多年不吃油條了。
這些年,我經常到南方采訪,才得悉白礬更主要的用途:凈化水質。
于是,我的眼前,便幻化出一幕幕電影畫面:
一場雨后,大山腳下的一戶農家,丈夫赤著雙腳,從河邊汲水而歸,將水倒入缸內。水混濁,妻子便往水里拋下一塊白礬。一會兒后,滿缸清水,明凈澄澈。
天大旱,村頭只有一個池塘,水色昏黃。村民們擔水回家后,用筷子夾住白礬,在水里劃拉幾圈兒。少頃,水體漸變,晶晶亮亮。
南方人多臨河而居,過去飲用水多直取,所以家家需用白礬。
而那些高官顯貴、富商巨賈、文人雅士,特別是紅粉佳麗,時時撫琴品茗,多有潔癖。白礬,更是必備之物了。
那么,白礬凈化水質的原理是什么呢?
查閱相關資料,我才恍然得知。
白礬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十二水合硫酸鋁鉀,溶于水后,生成氫氧化鋁。氫氧化鋁膠體粒子帶有正電荷,與水中帶有負電荷的泥沙顆粒相遇,彼此中和。失去了電荷的泥沙顆粒,很快就會聚結在一起。顆粒越結越大,最終沉入水底。這樣,水就變得潔凈了。
順著這個思路,我繼續探詢,居然發現白礬還有更多用途,廣泛用于工業領域,滅火劑、膨化劑、緩沖劑、媒染劑、防水劑,還有油漆、鞣料等等。
白礬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藥用,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的功效。中醫還可用它治療高脂血癥、十二指腸潰瘍、肺結核咯血等疾病。
我們文化人,與白礬相親的便是造紙了。
說到造紙,白礬也是主將。它的作用是填塞紙張中的微小孔隙,以提高抗水性、光澤度和強度,并防止紙面起毛。
白礬,還是書畫家的好朋友呢。
創作中國畫尤其是工筆畫,多用熟宣紙。傳統的熟宣紙制作法,主要手段便是用礬水浸刷,使生紙變熟紙,即改變生宣紙的易滲化特質。
哦,白礬,人類文明中一個重要伙伴!
今年7月,我應邀到溫州市蒼南縣采訪,走進了礬山鎮。
這里位于雁蕩山脈的鶴頂山、雞籠山下。這一片山體,形成于1.6億年前的火山巖。據國家礦產部門勘探,礬礦儲藏量達2.4億噸,占世界的60%、中國的80%。“世界礬都”,舍我其誰。
《蒼南縣志》記載,當地開采礬礦始于元末明初,清朝末年形成特大規模。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更是成為國營公司,當時聚集了數萬名礦工,紅紅火火、轟轟烈烈,出產的白礬暢銷全球。而福德灣古街,這個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礦工生活區,也變身為一個沸騰小鎮,居住人口達2萬人。
傳統的白礬冶煉工藝是煅燒、風化、溶解、過濾、結晶等。這背后,是極其危險和繁重的體力勞動。
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種全新的、簡易的化學合成物出現,替代了白礬。至此,傳統的采礦和冶煉工藝全部作廢。而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陸續出臺限制白礬類化學品在食品中使用的禁令。中國政府也明確規定,從2014年7月1日起,在膨化食品中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
傳統的白礬,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于是,從21世紀初開始,本地的礬礦開采和冶煉陸續關停,直至徹底關閉,驟然變成了一座空城。
怎么辦?
不用怕。
這里的人們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在現代市場的最深處,又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礦藏!
的確,這里是“世界礬都”,現存著100多處礬礦遺址,獨一無二地保存著人類最原始、最完整的礬礦開采歷史和相關工藝。這些,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寶貴的財富、真實的見證。
于是,在原有礦業遺址基礎上,這里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礬礦工業遺址公園和礬文化體驗基地,并以此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
2014年5月,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主席馬丁一行來到這里。考察之后,專家組驚嘆說,礬礦遺址因其礦種的唯一性、生產工藝的獨特性、遺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全世界也富有特色,具有特殊的保護利用價值。
申遺進入軌道,喜訊不斷傳來。先是福德灣古村落連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首批傳統村落”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礬山礬礦遺址”赫然入列。
在這座龐大的礬都遺址上,我細細地觀瞻著、體驗著。
近千年的礬礦開采,造就了許多礦硐群。礦硐形態各異,深深淺淺、粗粗細細。特別是雞籠山礦硐,井道延綿幾十里,上下12層。行走在黑幽幽的洞中,撫摸著濕漉漉石壁,呼吸著涼嗖嗖的陰風,可以身臨其境地體味先人的血汗艱辛和工業文明的沉重腳步。
礬礦三車間里,有700多個結晶池、10座煅燒爐、3個風化池,以及蒸汽房、打鐵社等煉礬設施。這是一條延續幾百年的古法生產線,是傳統冶煉工業的最鮮活標本。
最驚艷的是結晶池。一個直徑約4米、深約2米的圓池內,是清澈如水的結晶液。雪白的礬屑,在池壁上悄悄地結晶,像冰柱,似鹽塊,宛若瓊枝玉葉,晶瑩剔透、白璧無瑕。
礬礦博物館、礬都奇石館和礬都礦石館,號稱礬山“三館”,分別以沙盤模型、模擬礦硐和實物體驗方式,展示了礬礦600多年的滄桑變化,并陳列了國內外上千種礦石、寶石、隕石和靈璧石等各類奇石。
四面環山、交通閉塞,古代白礬運輸全靠肩挑步行。由于出海口不同,又形成4條運輸線路。古道瘦骨嶙峋,盤旋在大山之間,沿途分布著古橋、古亭、古樹、古民居、古碑等一大批人文景觀。在這里,我們似乎能看到前人搖晃的背影,聽到先人急促的喘息。
數百年的福德灣村落,規模仍在、樓房仍在,只是村民稀少了。
在村頭的一個單元房里,我細細參觀了黃傳會老師的書屋。這里存放著他的部分藏書,但最醒目的是他創作的一篇散文《遺址上的燦爛》。看得出,他仍在為礬礦輝煌時代的逝去而傷感,卻又正在為礬礦涅蓜的新生而呼吁。在這里,我還讀到了他另一篇回憶母親和家鄉的散文。早已定居京城且年屆古稀的作家嘆息道,母親遠去了,家鄉便成了故鄉。
……
晚上,整座礦區黑壓壓一片,寂靜無聲,猶如一片肅穆的古墓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周的各類企業,燈光璀璨、亮如白晝。
哦,傳統工業已在漸漸地暗淡,綠色經濟正在爍爍地閃亮。
文明的進步!
白礬,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艘渡船,已經擺渡了我們的先人、擺渡了我們的歷史。
遠去的白礬,遠去的帆影。
哦,這個帆影,屬于永遠的歷史,也屬于永恒的現實!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楊嵐
關鍵詞:白礬 礬礦 工業 遺址 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