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分水妙筆

2020年08月31日 09:38 | 作者:陸春祥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桐君山矗立,右邊富春大江,左邊也緩出一條寬闊的江,桐廬江水,中分為名,此謂分水江,富春江最大的支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大唐初定天下,分水縣設立。分水縣的地形,極似一枚漂亮的秋海棠葉,浙江西部的耀眼明珠。

分水的妙筆,要從唐朝狀元施肩吾說起。

分水縣東,五云山上有座著名的慶云書院,公元792年,13歲的唐朝少年施肩吾開始在此苦讀。3年中,他曾將120卷的《漢書》手抄兩遍,書院“余韻亭”旁有個“洗硯池”,此池就是施少年洗筆的地方,一日洗、二日洗、三日洗,365日洗,1000多日洗下來,施少年不知寫禿了多少支筆,池中的荷花居然變成了墨荷花,這顯然是傳說,卻十分美好勵志。蘇東坡也抄《漢書》,一生竟然抄3次,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受施肩吾的影響,但他肯定知道施肩吾。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肩吾以第13名的優秀成績和另外28位學子榮登進士榜。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狀元不必是第一名的,古人將新科進士都稱狀元,施狀元就這么出名了。一個大唐大王朝,只錄區區29人,可見考試的難度。

1980年7月,分水中學文科班參加高考,有16位同學考上了本科和專科,一時轟動。我們讀書的分水中學,就在今天的五云山上,施狀元苦讀過的慶云書院,我們都以施狀元為榜樣,洗硯池邊常思先賢,不過,我沒去洗過筆,至今遺憾。

分水的大筆,除了施肩吾,還有徐凝,他和施肩吾同榜進士,分水柏山村人。這么個山區小縣,一下飛出兩只唐朝金鳳凰,你不驚嘆于這里地靈人杰的山水嗎?

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暮春草長的三月。分水江邊,詩人徐凝家門口突然來了兩位貴賓:一位是杭州“老市長”白居易,另一位是睦州老知府李幼清。徐詩人很激動,老友相訪,千里迢迢,事先也不拍個電報告知一下。這個時候,“白市長”已經長居洛陽,洛陽到杭州,再到分水,路途的艱難可想而知。60多歲的老人專訪詩友,難怪徐凝要激動了。徐凝一家極盡款待,都是自家勞動所得:蔬菜,自家菜園種的;鮮魚,分水江里釣的;老酒,也是自家釀的,香醇得很。三杯兩盞淡酒,敘的只是友情詩情。懇談至深夜,“白市長”也不去縣里的賓館休息了,就在徐詩人家享受山趣吧。于是,留下了《憑李睦州訪徐凝山人》詩:“郡守輕詩客,鄉人薄釣翁。解憐徐處士,惟有李郎中。”

從文學成就上講,我更喜歡徐詩人一些。看他的傳世名作《憶揚州》:“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離恨千端,綿綿情懷,詩人在深夜抬頭望月的時候,原本欲解脫這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這揚州明月不是“無賴”嗎?揚州明月成煩人的無賴,從來沒有詩人這樣寫月亮的,這真是天下傳神第一筆。現在的分水,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徐凝,但在揚州,他卻大大有名,有徐凝門、徐凝門橋、徐凝門大街,甚至還有徐凝門社區。我第二次去揚州時,特意去了趟徐凝門大街,那里已沒有更多的詩人印跡,只為了感受一下家鄉文學先賢的風采。白居易為什么大老遠來看徐凝?除了他們的交情確實不一般外,徐的文學才能肯定也是白欣賞的,徐凝自己就有詩記載:一生所遇唯元白(元稹、白居易)。他們是很要好的文友啊,徐凝詩中寫到白居易的就有10多首。

有人問我,如果穿越歷史,最喜歡歷史上的哪個朝代?我說最喜歡宋朝。好,現在,我要沿著《南宋淳熙分水縣地圖》,去分水縣儒學讀書了。

這回,我坐船。我家門口就可以坐船,就如同屈夫子“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那樣方便。往羅佛溪(也叫百江),走兩百米不到,就是溪口。對面的廣王廟,香火常年旺盛,香客來來往往,買舟行船,晨行暮達。一路行得船來,兩岸青山相對出,時而猿猴悲鳴,時面空山鳥飛,幾十里水路,由羅佛溪轉入分水江,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往來船只頻梭,不一會,就到了縣城的橋口渡。

這里就是繁華的分水縣城啊!

過朝京坊、阜民坊,阜民坊邊有塔,七層,仰望,塔身堅實,檐飛鈴脆,塔院里不時傳來陣陣誦經聲。經慶云寺,到慶云坊,就到達分水縣的地標玉華樓了,這是南宋分水最豪華的酒樓,史載孝宗皇帝曾御此樓。宋人黃銖有《江城子·晚泊分水》詞形容分水的繁榮:“秋風裊裊夕陽紅。晚煙濃,著云重,萬疊青山,山外叫孤鴻。獨上高樓三百尺,憑玉楯,睇層空。人間日月去匆匆。碧梧桐,又西風。北去南來,銷盡幾英雄。擲下玉尊天外去,多少事,不言中。”此詞如閑適風情畫,逸筆雖草草,卻盡狀其妙處,高樓觀世井,風景別樣情。

整座分水城里,最顯眼的建筑就是縣衙、儒學、書院、城隍廟和鐘樓了。學校有教諭衙,“教育局長”辦公的地方,全分水縣教育的首腦指揮中心。明倫堂、文廟、大成殿,這些學校的主要建筑,我們要在那里讀書學習。我們住的館舍寬敞明亮,從一號樓到四號樓,每一座都很精致。我們每天的任務,就是讀書明理、交流討論,節日祭典孔圣人。“局長”教育我們,將來要成為國家的棟梁,統一祖國,發憤讀書。

庚子初夏,大雨滂沱,我走進老分水縣衙的進士館,看儒學館的結構模型,好大氣派,一一拜謁墻上的歷朝進士,崇敬之情有加。這些飽讀儒學之士,讀破萬卷書,寫折千支筆,還要加上運氣,才有上榜的可能。他們,是分水悠久歷史文化永遠的榮光。

看到一支大大的筆寫下的守官銘,我眼前一亮,細讀,有所思,這是元代藏夢解的《守官四銘》。此藏先生,晚年隱居在分水的瑞云山,也算半個分水人了。他認為,做官必須銘記和堅守四條原則:堅硬脊梁、堅縛肚皮、凈洗眼睛、牢立腳跟。甚有新意。妙筆書下經典格言,才有益于世。第二“堅縛肚皮銘”又細細教誨:“這肚皮,甘忍饑。眾肥甘,我糠糜。將軍腹,寬十圍。貪以敗,脂流臍。平生事,百甕薺。咬菜根,事可為。”嘿,這簡直就是對官員常敲的警鐘啊!

分水又稱武盛,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則天執掌天下,不知道是哪位唐朝長官的主意,用縣名來歌頌女皇。不過,“盛”的寓意不錯,茂盛,旺盛。我徜徉在武盛老街,從東往西,在大雨中慢行,白沙、東關、玉泉、梧桐、西關、臧家巷、王家巷、蟹兒巷、城隍巷,牌坊林立、村巷相連、青磚黛瓦。忽地,幽巷中一女子斜撐出一把紙雨傘來,雨打傘蓬嗒嗒嗒,傘頂如筆尖朝向天空,你一下會覺得,這大雨就是為這傘下的。這里的每一個街巷名字,都深深地印刻著分水古縣的痕跡,歷史老街的濃郁風情和現代居民的裊裊煙火,彼此緊密交織。

如今的分水,將施肩吾、徐凝及宋元明清那些進士們的筆連接在了一起,它幫我打開了所有筆的想象空間。

說起分水制筆,我的腦海里一下子涌進了一段故事。

1974年,分水的儒橋村,來了一位杭州圓珠筆廠的劉姓供銷科長,他到儒橋是探望在此插隊的女兒。某天,他在村里轉悠,無意中發現村后緩坡丘陵地帶翠竹叢生,而職業天性的敏感,促使他走近了這些竹子,一看,好多都是細圓挺拔的小竹,這不是做圓珠筆的好材料嗎?他將這個發現,轉化成了倡議,在劉科長的幫助下,儒橋有了村辦的圓珠筆加工廠,主要生產圓珠筆桿。儒橋村喀嗒喀嗒的機器聲,急壞了鄰近的東關村,東關村當年也辦起了圓珠筆廠,創利1萬余元,村民們年底分紅,每個勞動日1元錢,在此以前,每個勞動日只有5毛。

這大約就是分水筆的一顆星星之火,到上世紀90年代末,分水圓珠筆生產已成燎原之勢,起先的家庭作坊,都發展成了像模像樣的工廠,專業分工愈來愈細,圓珠筆的產業鏈也愈伸愈長,年產量超過25億支,年產值突破20億,分水成為中國圓珠筆產業的第一重鎮。新世紀的初光,使分水筆的量和質一起飛翔。2002年11月,國家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制筆協會,正式將“中國制筆之鄉”的牌匾授予了分水,因為,這里,已經產筆65億支,全球人均一支足夠!分水有一半人在從事筆產業,一支筆著實富了一方民,它財富的光芒,還遠遠輻射到了周邊淳安及鄰近的安徽、江西等地。從最初的竹竿筆,到塑料筆,再到各類精細的金屬筆等,數萬個品種,構建出了分水人的努力和智慧。或許,你現在手中捏著書寫的,就是來自分水的筆。

我盯著一幅《鋼筆畫富春山居圖》出神,這是著名鋼筆畫家李渝基先生用整整一年時間精繪而成的,他用分水筆,將黃公望的富春山水長卷,一筆一筆呈現,纖毫逼真,別具氣韻。由畫轉眺現實中的分水城,江兩岸花樹扶疏,高屋鱗次櫛比,分水人就是用自己的巧筆,描繪著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作者系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得主)

編輯:楊嵐

關鍵詞:分水 徐凝 施肩 肩吾 圓珠筆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级大片 | 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 亚洲小电影91 |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曰本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