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人物風采
“勤能補貧”是良訓
人民政協網9月11日電 2018年8月13日,我來到樂國窩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渺小的水珠,投身到國家一線扶貧干部隊伍的滾滾熱潮。
兩年多的駐村工作中,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一個“勤”字。唯有第一書記“勤”起來,村里的貧困面貌才能的得以改變。
善于傾聽,了解群眾疾苦訴求,耳要勤。要對群眾懷有深厚感情,真正把群眾當成至親好友,多了解群眾的想法,弄懂群眾的心思,傾聽群眾的意見,征求群眾的建議,才能與群眾一起想辦法、謀發展、辦實事,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工作開展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問題癥結,眼要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矛盾的苗頭,并將其解決在萌芽狀態;了解基層農村和普通農民最真實的情況,為政協和民主黨派的社情民意、相關調研工作積累素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宣傳政策,與群眾溝通和交流,嘴要勤。文化程度不高、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民很難做到對全部幫扶、惠農政策知情,導致享受政策時打了折扣。我們梳理所有政策,因戶因人進行解釋說明。通過見面打打招呼、噓寒問暖,到家里看看情況、拉拉家常,請到駐地喝喝茶水、談談想法等舉措,與村民廣泛溝通交流,迅速融入群眾,真正實現“干群一家親”。
謀劃發展,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腦要勤。為精準認戶認人,制作《村民基本情況表》,繪制房屋分布圖;為調動村民參與村集體活動積極性,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愛心超市,村民憑貢獻領積分換物品;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爭取百畝大棚項目,引進企業投資建廠,扶持致富帶頭人發展鄉村旅游;針對村容村貌亟須改進提升問題,推行“認領制度”,統計好村里需要幫扶的項目后,推薦給民建各級組織和會員認領捐建;為抓黨建,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增強黨員意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入戶走訪,解決群眾各種困難,腿要勤。駐村工作是根長線,“入戶”就是帶動長線的尖針。通過多輪次、全方位入戶走訪,了解到殘疾村民人數多、能吃苦、有特長后,跑工商、稅務、殘聯等部門,為殘疾人創業辦手續,落實創業基金;得知留守婦女有做手工的傳統,提供思路和銷路,讓她們制作出文創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得知村民家的農產品滯銷,聯系機關各部門和各地民建會員多次大批量采購;得知哪位村民遇到困難了,當即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多做實事,參與村里各項事務,手要勤。貧困村不需要紙上談兵的“甩手干部”,需要的是駐村干部真正為村謀好發展、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帶來實打實的幫扶成效。幫助建文化書屋、承擔村干部不熟悉的電腦操作任務、組織慶祝首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向幫扶單位及各級部門爭取資金項目,腿要勤、眼要勤,心更要勤。
從中央機關到最基層農村,工作的內容、環境、對象和條件差異很大,在村里工作應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公心、保有愛心、保持恒心、不忘初心、堅定決心、常有包容心和平常心。
(作者系民建中央宣傳部干部,河北豐寧樂國窩鋪村駐村第一書記)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群眾 村民 勤能補貧 良訓 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