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講故事的人活在人們心里
2020年6月29日,作家李迪離世。手術前的病房里,他將自己最后一部書稿———脫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交給了作家出版社。一如他以往的作品,《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溫暖明亮、情深意長,這也是李迪留給人們的一貫印象。近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李迪的文學道路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會議并講話。30余位作家、評論家,以及李迪的家屬、好友故交等深切緬懷這位優秀的作家,研討他充滿著光和熱的文學道路。
“生活無窮盡,故事寫不完。”李迪曾多次提到,生活這口井給了他很多水,正是秉持這樣的創作理念,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雙腳丈量出的真情,從《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到《加油站的故事》,從《聽李迪講中國警察故事》到《永和人家的故事》,莫不是如此。特別是最近幾年,他仿佛煥發了青春,常年奔波于山南海北,從丹東看守所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從無錫小鎮到邊遠西藏的加油站,從西北貧困山區到高寒陰冷的湘西苗寨,以磅礴的激情與才華,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不是蜻蜓點水,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敞開他的心,以心換心地去體會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都愿意和他說心里話,聊家常事。他筆下的人物鮮活靈動,他講述的故事感人至深,現在,把李迪的作品擺在一起,我們都能看到:正如一滴水、一朵浪花反映著江河,這些具體而微的人和事,為廣大的現實,為新時代、新生活和新人留下了真實的寫照。”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表示,李迪始終保持著對變化著的、創造著的生活的忠誠和熱情,始終把講述這種變化與創造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是他一生樸素而崇高的文學追求。
故事是李迪創作的魅力所在,“講故事的人走了,但他把故事留給了我們,這對于作為讀者的我們,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說,李迪是一位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作家,在他的故事中,我們讀到的是一位作家對于人民的真摯熱愛,這種真摯情感是作家與生俱來的品格,同時也是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踐中對寫作者自我品性的不斷陶冶和修煉。
今年春節前,李迪在十八洞村采訪,他曾經與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黃傳會通電話。在電話中,李迪講述著十八洞村的人和故事,講著講著嚎啕大哭。黃傳會覺得,這是因為李迪把整個感情都投入了寫作。李迪的報告文學作品鮮活生動,黃傳會分析道,他有著優秀報告文學作家的特質,愛國為民。“他曾經說過我就是一生一世都要為人民寫作,與時代同頻共振,他說我們遇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報告文學作家的信念。他熱愛生活,有百般熱情,不是正在采訪,就是正在采訪的路上。”在《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看來,李迪始終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作家,而是一個“小學生”,是一個能為世上的萬千事物隨時感動的人。他跟老百姓心心相印,關心他們的每一個細節,他認為這樣才能足以表達讀者對他的信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文藝指明的根本方向和道路。鐵凝表示,在這條道路上,李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深愛著祖國和人民,他為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而興奮而激動。他的信念不是抽象的,而是飽含熾熱的感情。李迪遠去,但李迪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中國廣大作家一定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行走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謳歌人民的奮斗,記錄民族的奮進,為偉大的新時代書寫新史詩。
編輯:楊嵐
關鍵詞:李迪 作家 人民 人們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