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哥倫比亞咖啡:綠色的金子
地處南美洲西北部哥倫比亞物產豐富,咖啡、鮮花、黃金和綠寶石被譽為“國之四寶”。如今,哥倫比亞是繼巴西和越南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世界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國和世界最大的水洗咖啡豆出口國。哥倫比亞咖啡均衡度好、口感綿軟、可以隨時飲用,因此,被譽為“綠色的金子”。哥倫比亞咖啡也是少數冠以國名在全世界出售的原味咖啡之一。
優越的自然條件:安第斯山脈的天然滋養
哥倫比亞的咖啡產區遍布全國,但位于國家中西部,由卡爾達斯省、金迪奧省、里薩拉爾達省、考卡山谷省四大區域組成的咖啡三角洲地帶,不僅是哥倫比亞最為集中的咖啡產區,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咖啡產區之一。
對于咖啡樹來說,理想的生長環境介于海拔1200米到1800米之間,它需要充足但不毒辣的陽光、適時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19℃-21.5℃)。以溫度為例,當溫度在23℃以上,咖啡果的生長和成熟就會加快,影響咖啡豆積累果味和酸度,從而降低咖啡豆的品質;而長時間暴露在30℃以上的高溫中,咖啡樹的葉子就會掉落,樹干甚至會生出樹瘤。咖啡樹對水分的要求同樣挑剔,育蕾之時最好天氣干燥,開花時卻渴望雨露的滋潤,結實的日子再次需要干燥的環境,等到咖啡果的生長期和成熟期,又再次期待陣雨的不時安撫。安第斯山脈的溫暖陽光與和煦海風,包容了咖啡樹的嬌柔脾性,使哥倫比亞咖啡一年四季皆可收獲,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全年可供應新鮮咖果的國度。
由于安第斯山脈生長環境的多樣性,尤其是栽種緯度的不同,雖然哥倫比亞咖啡的口味總體上呈現出平衡和順的特點,卻仍可細分出200多個口味級別。通常來說,以安第斯山脈為界,東部的土壤以沉積巖為主,產出的咖啡醇度較高;而中西部以火山巖為主,產出的咖啡酸度較高。
獨特的生產方式:分散小農與手工精制
安第斯山脈高低起伏,一塊塊咖啡田隨山勢分散于山巒之上,咖啡三角洲出產的咖啡也因此被稱為“高山咖啡”。由于山巒之間的起伏和阻隔,咖農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組成勞作群體,分散于不同的山巒上居住兼耕種,形成了三角洲地帶特有的小農耕作模式。每塊咖啡種植園的面積平均不到兩公頃,現在大約有2.4萬個這樣的咖啡種植園分布在三角洲地帶,有8萬咖農耕作其間。這種獨特的模式代代傳承,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高低起伏的自然環境和分散的小農耕種模式,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使咖啡三角洲的咖農始終主要以手工方式進行咖啡種植和加工,盡管咖啡產量無法與咖啡生產大國巴西相比,但卻為哥倫比亞咖啡贏得了持續贊譽——手工生產始終是高品質咖啡的有力保證。
20世紀初期,手工制漿機和咖啡脫殼機的發明和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哥倫比亞咖啡的生產效率。制漿加工主要通過手工操作來完成,把咖啡豆放在兩個輪子中間,使咖啡豆外面的漿裂開,以便里面的果核分離出來,這個過程中持續用水沖洗咖啡豆,直至咖啡漿與咖啡豆完全分離。分離出來的果漿還可以作為種植咖啡樹的肥料。這兩大發明使廣大咖農擺脫了對大莊園和加工廠的依賴,自己解決加工問題,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推動了咖啡經濟的發展。
完善的法律保護:重視咖啡質量
與其他咖啡生產國相比,哥倫比亞更關心開發產品和促進生產。正是對質量的追求和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哥倫比亞咖啡質優味美,譽滿全球。咖啡在哥倫比亞的地位從以下事例中可見一斑:所有進入該國的車輛必須噴霧消毒,以免無意中帶來疾病,損害咖啡樹。
1927年應全國咖農的要求,哥倫比亞政府頒布了第76號法令,宣布成立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這一法令中提到,哥倫比亞政府和咖農的首要責任是保護咖啡的質量,同時尋求其競爭力和咖農的福利。每天,哥倫比亞的咖農只要將質量合格的咖啡運到協會指定的咖啡倉庫,協會必須以當天最公平的價格購買這些咖啡。在國際咖啡價格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協會為廣大咖農提供了一份合理、穩定的收入保障。
此外,哥倫比亞的咖啡貿易出口管理主要由全國咖啡業主聯合會負責。這是非官方的行業性組織,有數名政府部長擔任委員。哥倫比亞法律明確規定,只有持聯合會許可證的私商才能出口咖啡,目的是維護哥倫比亞咖啡在世界上的形象,同時也保證了政府在咖啡貿易中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咖啡 哥倫比亞 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