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浙江湖州市百歲湖筆技藝傳承人沈應珍: 講誠貨真 一朵羊毛成支筆
專心制筆的沈應珍。 資料圖
傍晚時分,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的卜家堰村,不久前才度過百歲生日的沈應珍正在河邊散步。河邊長滿桃樹,是沈應珍最喜愛的去處之一。湖筆因誕生于浙江湖州而得名,與安徽宣筆、河北衡筆、廣饒齊筆并稱中國四大名筆,其制作技藝已流傳了2000多年。沈應珍出生于制筆世家,學習制筆至今已近90年,一人就能完成湖筆制作的8道大工序與128道小工序。作為老一輩湖筆傳承人,沈應珍不僅是湖筆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更是“講誠貨真”這一制筆守則的踐行者。
湖州少女的制筆路
雖已年近百歲,但沈應珍精神矍鑠,逢人便笑盈盈地。即便到了現在,她仍隨身帶著一個小鐵盒,裝著自己專屬的制筆工具。“從小我就喜歡看家里人做筆,有時看書看到一半,就跑去看爺爺和阿爸做筆。”沈應珍說,家中老一輩就是做湖筆收購、經商生意的,到曾祖父時開始制作湖筆,爺爺沈瑞龍開了筆莊,自產自銷,父親沈炳祥也在十四五歲時開始學做湖筆。“我們家的湖筆,銷往上海周虎臣、杭州邵芝巖等筆店。”說起各個筆店的名字,沈應珍記得清清楚楚、一字不落。
耳濡目染下,沈應珍從小就對湖筆制作極有天賦。“我哪道工序都會做、都能做。”沈應珍從10歲開始接觸制筆,12歲時正式向母親學習水盆技藝。水盆是湖筆制作的開端,也是其中最復雜辛苦的一道工序,需要一手拿著角梳,一手攥著脫過脂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復梳洗、逐根挑選,組合成刀片狀的刀頭毛。由于雙手一年四季都要泡在水中,手指大多被泡得浮腫,每到冬天常常凍得通紅。但沈應珍不怕吃苦,肯下功夫,她耐著性子將手指在水盆里浸了四五年。
“有技藝,才能端得住飯碗;技藝超群,這飯碗才能捧牢。”湖筆的每一道大工序都要花上三五年時間學習,沈應珍一直將這句話銘記在心。在學會水盆工序后,沈應珍向祖父和父親學習擇筆,之后又向其他師傅學習結頭、裝套。湖筆制作工序繁多,一支筆原本需要數人輪番作業方能完成。與普通筆工專攻一兩道大工序不同,沈應珍僅憑一人就能完成所有工序。也正是這手絕活兒,被同仁們敬稱為“一朵羊毛成支筆”。
沈應珍的女兒說,曾經一批湖筆,擇筆工序做得不好,差點整批返工,沈應珍被請去救急,“她一去,全補救回來了。”
講誠貨真,堅守匠心
湖筆以羊毫為主,一來羊全身的毛都可以用來做筆,毛料充足;二來羊毫蓄墨足,彈性好。按毛毫的長短粗細、色澤差異、有鋒無鋒來分揀,便能適應不同規格、不同部位的筆頭需求。
沈應珍一直記得她與湖筆結緣的場景:她搬著小板凳坐在水盆前,平時溫和的父親嚴肅地叮囑著她:“做筆,雖說是為了糊口,但更是為了繼承傳統。從今以后,你不僅要會做筆,更要守住這門手藝,把它發揚光大。”
不過,沈應珍的制筆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抗日戰爭時期,村莊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制筆原料遭到嚴重破壞,迫使湖筆停產達3年2個月之久,并有100余家制筆者遷往蘇州、上海等地避難。抗戰勝利,沈應珍迫不及待地重新摸上了熟悉的羊毛與筆桿。“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湖筆文化也找回來了。”
新中國成立后,沈應珍先后來到善璉湖筆聯銷處與含山湖筆社(廠),從一名普通筆工成長為了技術骨干。她長期堅守在“搭料”這一關鍵崗位,也肩負著培養青年工人的重要責任。1987年,沈應珍以66歲的高齡在含山湖筆廠光榮入黨。1999年,79歲的沈應珍才“退休”回到家中。
2005年,沈應珍的兩個孫子琢磨著自己開一間湖筆店。她思慮再三,特意叫了孫輩到跟前細細叮囑:“我給你們把關。湖筆重在真材實料,質量不過關,名聲就沒了。要記住,心正筆亦正。”說到做到,筆店開業后不久,沈應珍就做起了質量監督員。當時年已八旬的沈應珍架上眼鏡,拿起擇筆刀,精神勁絲毫不比年輕人差。
與湖筆相守的日子里,沈應珍把所學所得傳授給后輩,詮釋著湖筆的精髓與傳統。如今,她湊在水盆邊的面龐雖然失去了少女時的青蔥模樣,但眼中的熱愛與信念依舊純粹。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沈應珍 湖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