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扶貧路上綻芳華
——河南省淅川縣駐村第一書記群像
在河南省淅川縣脫貧攻堅一線,戰斗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到崗時間不長,但通透民情、熟悉政策、通曉業務;他們多是“85后”“90后”甚至“95后”,但“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擔當、甘吃苦、樂奉獻,在脫貧一線激揚著青春力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他們是幫扶帶富的“領頭羊”,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村里就是我的家
從2019年8月起,崔麗平擔任淅川縣盛灣鎮黃庵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庵村更像是崔麗平的家,每逢周末假日,崔麗平的婆婆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進村探望,年邁的老人甚至還協助扶貧項目開展,為施工人員做飯洗衣。
家人給力,干勁更足。初到黃庵村,崔麗平就將高跟鞋換成了運動鞋,連衣裙換成了牛仔褲,用兩天時間走訪了85家貧困戶,磨破了腳皮、磨爛了褲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來,崔麗平帶動68戶貧困家庭參與綠色養殖,平均每戶年增收5000元。“這個女娃子真有韌勁!剛來時還以為是‘鍍鍍金’就拍屁股走人,待不了兩天。現在她把這兒當自己家,有活兒帶頭干,有苦自己咽,時時處處為咱鄉親著想!”村黨支部書記李天合說。
為鄉親帶來實在的方便
剛到上集鎮關帝村,就聽到駐村第一書記彭良鎮的感慨,“這兒雖距縣城只有二三十里遠,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在泥路上,摔跤、翻車時常發生,甚至很多人都沒有進過城?!?/p>
如今,走在寬敞暢通的柏油馬路上,左手邊映入眼簾的是一排蔬菜大棚,右手邊飄來陣陣農家樂的飯香,前方是綠水青山……
隨著致富路的修通,關帝村搭上了“小康列車”。憑借毗鄰縣城的地理優勢,發展蔬菜大棚產業。彭良鎮還創新發展理念,不再局限于往外輸送販賣,而是舉辦采摘節等系列活動,借助網絡媒體宣傳和口碑效應,吸引縣城及周圍百姓在節假日來自助采摘。
“群眾利益無小事,當好第一書記,就是要切實為村民謀福利、辦實事。哪怕多打一口井、多修一條路,也能為鄉親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迸砹兼傁蛴浾叻窒眈v村心得。
讓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
大石橋鄉茅坪村地處深山、地薄人稀,是深度貧困村,但走進村里,小橋流水,山上奇石突兀,景色宜人,村民還有養殖傳統。2017年,剛轉業的李福元被派駐茅坪村擔任第一書記。一番調研后,他發現了“商機”——靠山吃山,讓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
袖子一擼,說干就干。李福元向親朋好友籌款,搞起生態養殖,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戶3000畝山地承包起來,并封山養羊200只、養雞3000只、養兔1000只;建成兩個產業大棚,種植伏牛山石斛1000盤,補起村里產業短板。
扶貧更需扶智。李福元還引導村民種植大棚蔬菜等,并請技術人員對農戶面對面培訓、手把手指導,讓貧困戶學到真本領。
如今在淅川縣,有把村民當親人,設身處地為村民排憂解難的馬蹬鎮金竹河村第一書記張紅俊;有用真情熱情將鄉村生態優勢變成生態紅利的毛堂鄉洞河村第一書記劉芳;有充分協調各方力量,為村民提供技能培訓的馬蹬鎮邢溝村第一書記魏喆……
腳下沾泥土,心中留真情。目前,淅川縣共有245名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主戰場,堅守著初心情懷,彰顯著責任擔當。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第一書記 扶貧 路上 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