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行走寧夏看脫貧——
溝溝岔岔涌動希望仲秋季節,六盤山上,細雨霏霏,疊翠欲滴。
從山上看下去,色彩斑斕:綠的,是環繞在山腰,錯落有致的梯田;紅的,是農家大院門前,高高掛起的燈籠;藍的,是家家戶戶旁,一座座標準化牛棚。
走進村子,隨處可見的石磨、碾子等原生態物件迎接著八方來客。
這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腳下的西吉縣,一片曾經貧瘠悲愴到讓人絕望的土地,如今溝溝岔岔孕育著美好、涌動著希望。
守著家門口致富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古老的居住形式,卻一度成了破敗和貧窮的代名詞。而在吉強鎮龍王壩村,窯洞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旅游的民宿。曾經水電不通的村莊,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遠方的客人。
“全區民主黨派基層組織負責人和知聯會會長培訓班來龍王壩觀摩學習、海原縣高素質農民硒砂瓜種植技能培訓班來龍王壩觀摩學習、固原市草畜產業技能培訓班來龍王壩觀摩學習……”在龍王壩致富帶頭人焦建鵬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各地客人的身影。
“通過發展旅游扶貧,龍王壩村戶均收入已經突破萬元大關。”吉強鎮鎮長李維新說。
可在2013年以前,這個地處偏遠山溝的村子,還是“窮”字當頭,村民戶均年收入只有1300元。
窮,其實本不應該。龍王壩背靠風景秀麗的青山,處于紅軍長征途經之地,位于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和黨家岔震湖兩大景點之間。但是,過去村民只知道種土豆,還不夠一家人吃喝。
變化始于2013年。
曾立志“走出大山再不回來”的焦建鵬返鄉,成立了西吉縣心雨林下產業合作社,投資600萬元發展林下種養業。僅用兩年時間,生態雞出欄就達3萬羽,加上中草藥,年利潤達300萬元。盯準了致富路,2016年,焦建鵬率領創業團隊租賃村里幾百畝土地,因地制宜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窯洞賓館。
思路一變天地寬。
43歲的村民楊惠琴抓住了機遇,建起民宿,自己忙不過來,還請鄰居來幫忙,年收入達6萬元。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不少村民變成了大忙人。41歲的村民李淑娥身兼三職,閑時打零工,旅游旺季料理自家的3間民宿,再兼著種地,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龍王壩走上了“農村變景區、農民變導游、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之路。2019年,龍王壩接待游客18萬人次,收入1800萬元,為20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18萬元。
窯洞賓館還只是個起點。2019年,龍王壩整合1.3億元資金,建成了百畝梯田高山觀光溫室果蔬園、千畝油用牡丹基地、萬羽生態雞基地。農家餐飲中心、文化小廣場、山毛桃生態觀光園、兒童游樂園、鄉村科技館等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的休閑農業基地初具規模。此外,還有創客咖啡館、梯田精品民宿……龍王壩不但鼓勵村民參與農家樂經營,還吸引大學生、返鄉青年、復轉軍人、農業專家、文化企業前來創業,為村莊注入新鮮血液。
趕著牛兒奔小康
李章村位于震湖鄉西南部,全村共有耕地5036畝,常住人口116戶460人,雖然人均10畝地,但靠天吃飯,村民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換個思路,養牛如何?
又不是沒養過牛。十多年前,村民袁付雄就開始養牛,受資金限制,只養得起兩頭黃牛,而且養牛耕田、養驢馱糞,誰舍得當肉牛賣呢?
行不行,得有人先試試。村干部姜正強用自己的經歷來證明。“養1頭育肥牛,1年純收入4000元,相當于種植15畝莊稼;養1頭基礎母牛,1年收入1萬元,相當于種植30畝莊稼。”他家一年出欄100多頭牛,圈里還有70頭。算清這筆賬,越來越多的村民改種飼草。“現在全村養牛560頭,按常住人口計算,戶均養牛5頭,配套種植青貯玉米2000畝。”姜正強說。
這樣的變化在西吉縣并不鮮見。王元明是硝河鄉新莊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剛到村里時,山塬峁梁長滿荒草。也正是這年,養牛被作為山區群眾致富的重點產業來扶持。昔日荒草變成青貯玉米,全村的牛存欄數量從2016年的不足600頭,增加到2019年的2026頭。隨之而來的是,村民年收入從3913元提升到9536元。
已經59歲的馬志明是馬建鄉龐灣村村民,想當年,這個村可是出了名的“破爛村”。第一書記高士平創新開設了“廉情診所”,采取“問診”辦法,一戶一戶看、一人一人訪,一個問題都不放過,充分激發了村民養牛的積極性。如今,馬志明家的牛圈里已經有30頭肉牛,年收入達20萬元。
近年來,西吉縣累計新建養殖示范村110多個,發展養殖示范戶9000多戶,已形成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和“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小群體、大規模”并重的發展格局。
“2019年,全縣肉牛飼養量40萬頭,農村戶均養牛5頭。”西吉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永強說,全縣草畜產業總產值超過18億元。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村民 龍王 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