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農業科技
小麥寬幅晚播增密-玉米擴行縮株粒收技術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當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早把節氣、諺語和農事結晶成了農耕文化和文明,并用最簡單的句子傳承下來。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進程不斷加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由230ppm突破到415ppm,全球變暖對黃淮海東部糧食生產系統影響日益顯著。
黃淮海東部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該區域農耕期內≥0℃和≥10℃積溫的傾向率分別為46.3和23.1℃.d.(10a)-1,上升趨勢明顯。玉米收獲早,籽粒水分高、充實度差,產量潛力遠未發揮;小麥播種早,冬前多生2-3片葉,多增1-2個分蘗,易造成冬春季凍害,大量分蘗受凍死亡,造成養分喪失;中期群體郁蔽,葉片早衰不利灌漿;后期莖稈細弱易倒伏,導致15-30%的產量損失。
針對這一問題,在“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黃淮海東部小麥-玉米周年光溫水肥資源優化配置均衡豐產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模式構建”項目課題中,李勇教授團隊在魯西南區域推廣了“小麥寬幅晚播增密-玉米擴行縮株粒收”模式。小麥晚播給玉米季留出充分生育期,增產35-40kg/畝、含水率22.8%,可實現粒收;小麥晚播增密鎮壓,實現了冬前壯苗、返青旺苗和足群體、壯個體的效果;周年N肥利用效率提升12%,產量增加6%,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節本增效100元/畝。該技術2018、2019年連續兩年在濟寧市兗州區小孟鎮河莊村同一地塊創出小麥畝產801.9和806.3公斤、玉米721.73和758.77公斤周年高產紀錄,實現了該區域小麥-玉米周年全程機械化粒收,社會效益顯著。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小麥 玉米 晚播 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