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革
“特”字當頭 破解“三農”發展困局
——民革中央“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更好服務保障民生”重點考察調研綜述
■調研背景:
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個重點”。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工作還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制度和治理體系方面的一些問題亟待破解,保障糧食安全、食物營養和人民健康的任務依然繁重。
“三農”是民革參政議政重點領域之一。如何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建立健全?借鑒經濟特區、生態特區的成功經驗,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能否成為破解問題之道?8月31日至9月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分別率調研組,赴內蒙古、江蘇開展以“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更好服務保障民生”為主題的重點考察調研。
安天下穩民心
發展農業特區是農業現代化突破口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巨大的潛力也在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做大做強,正是針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破解。
無論在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無錫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是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鄉、烏蘭察布市瑞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調研組看到江蘇與內蒙古兩地加速科技轉型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致力打造農業特區的決心是那樣的迫切而強烈。
“發展農業特區,是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趙曉明語氣堅定地說,“農業特區是農業布局合理,產業化程度高,農工商貿一體,高效率、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經營聯合體,是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
趙曉明表示,發達國家很早就根據農業的不同功能進行定位,探索成立不同形式的農業特區或農業功能區,從而釋放最大化的農業效能,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發展現代化農業,積極探索設立農業特區,對于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魚米之鄉、農業大省,雖然江蘇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但在江蘇省副省長、民革江蘇省委會主委陳星鶯看來,在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較早遇到了一些瓶頸制約。“比如國內農產品成本上升的‘地板’和進口農產品價格封頂的‘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增收面臨農產品價格下行和工資性收入增幅下降‘雙碰頭’等。”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體制機制上突破常規,探索建設新時代農業特區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和舉措。”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陳星鶯認為,建設農業特區可以更大力度集聚資源要素,推動在農業上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裝備、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穩定農業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內部融合、三產融合、城鄉融合。
“建設現代農業特區有利于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盡管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特色鮮明,但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認為,當地農牧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七區四園”(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與服務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需要從調整結構、提升層次等方面入手,解決問題。“在內蒙古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特區,有利于推動內蒙古由農業大區向強區跨越,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建設農業特區是新形勢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朝亮看來,糧食安全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近幾年,世界性糧食危機愈演愈烈,我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全球形成的糧食產業互補與平衡被打破,世界糧食產業的主力由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到發達國家上來。“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4億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須確保糧食生產能力這個根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建立發展農業特區,實施農業區域化管理就是促使我國農業向現代化邁進的一種管理方式。”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至關重要。”調研組表示,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密不可分,需要借鑒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在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改革創新,不斷推進農業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服務保障民生、農業永續發展、農村長治久安夯實基礎。
實力強經驗足
創建農業特區已具備可行條件
“建立和發展現代農業特區既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也是形成穩定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農業體制改革試驗區、發展現代化農業示范區、放大農業對外開放窗口的要求。”調研組認為,無論是從國家層面上看,還是從地區層面上看,目前,我國通過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特區方式開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已具備了比較可行的實力條件。
“目前我國已具備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的強大經濟實力。”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會長張桂平表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我國GDP、全國財政收入、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等均顯現出了強勁的支撐力,已經具備反哺農業的能力,集中精力和財力建立現代農業特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在新階段推出建設現代農業特區等新舉措,能夠促進傳統農業大省、農業大區的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從地方層面看,農業大省或農業大區已具備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大生產的農業生產制度和生產方式,形成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經濟規模的農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帶。”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看來,一些農業大省或農業大區已擁有較強的農業科研實力,科學種田水平躋身世界一流,新技術推廣應用效率較高,并建成以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園區為基礎,以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為依托,以試驗站、功能研究室為輻射的科技創新推廣平臺,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積累了重要經驗。
據了解,江蘇目前已創建17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11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5個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40個省級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54個省級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形成了全方位推進、多層次建設的工作格局。相比江蘇,內蒙古自治區已創建1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20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個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1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自治區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8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57個現代農業創業園。
“這些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示范區等不僅是農村改革的‘試驗田’、農業技術的‘推廣站’、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孵化器’,更是推進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路戰遠說,“近年來,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示范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創新服務平臺和示范基地,形成了形態高端、循環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漸成為全國領先的‘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帶動整個中國的農業走向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加上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3年聚焦‘三農’問題了,這除了說明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外,其實也說明13年來‘三農’問題并沒得到根本解決。”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要有改革創新思維,應該借鑒當年建立經濟特區的做法。“我們在經濟特區、生態特區建設已經取得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我國特區建設的成功實踐,嘗試建立現代農業特區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只有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制度創新,‘三農’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打造農業領域改革創新試驗田
農業現代化是一場硬戰,需要啃硬骨頭、下硬功夫。調研組認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舉措,現代化農業特區探索建設重在做好“特”字文章,打造農業領域改革創新試驗田。
“做好‘特’字文章,選準主導產業至關重要。”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邱天朝表示,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意義重大。“農業特區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人無我有方為‘特’,比如區域位置獨特、區域功能獨特、產業產品獨特、政策獨特、體制機制獨特等。”
據了解,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圍繞特色糧食經濟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和林特產品五大類,加強規劃引領力度,推動創建特色產品優勢區認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區認定9個國家級“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20個自治區級特優區。計劃明后兩年,再創建并認定10個。
“參照經濟特區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要給予特殊的農業政策和特殊的管理體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張伯軍表示,現代化農業特區作為農業政策的試驗基地,能夠為全國性的農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在現代化農業特區的建設中,通過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加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機的開發建設,從而建立一大批勞動密集新型產業,吸納大量剩余勞動力。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絕不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是以現代高新技術為先導,帶動基礎農業的發展。“國內外實踐表明,加強政府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產業升級換代,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可以在農業特區內給予用地、投入、優惠水電價格、人才引進待遇等方面的突破性政策支持,來間接補貼農業,幫助農業主體做大做強,真正打造一批高質量現代化農業特區。”
“現代化農業特區建設應注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聶新鵬認為,融合發展是壯大現代化農業特區的根本途徑,沒有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對種養基地的拉動,沒有科技、文化等新要素新業態的注入,農業特區建設就會失去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要按照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打破產業界限,把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模式引入農業,以一產為基礎,因地制宜,以加工業帶動“接二連三”,以旅游業帶動“隔二連三”,以互聯網帶動“加二連三”,延長產業鏈、拓展價值鏈,提高附加值。“具體環節上,就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多種類型農業經營主體進駐園區,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產后環節的企業,尤其是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同時要積極培育市場化經營主體,通過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是投資中的冷門,如何正確吸引、引導投資者的熱情,改變傳統思想中農業的意識觀念,是現代化農業特區建設發展的關鍵。”調研組發現,目前公司在發展第三產業上還存在人才短缺、管理粗放等難點,建議推動縱向上的產業鏈延伸和橫向上的產業功能拓展,通過交叉重組與跨界融合,結成產業共同體。
調研中,不少地方政府及企業反映,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是一個新概念,要盡快加強理論研究和制度供給,強化政策措施的導向性,推進既有政策與新政策之間的銜接和協同,鼓勵地方大膽創新、先行先試。
對此,調研組建議集成創新土地、金融、人才、財稅等各項政策,完善各類現代要素向農業特區集中的體制機制,打通先進生產力進入農業特區的通道,通過特殊的政策安排實現現代化農業特區建設的目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的底線是保障糧食安全,目的是提高產量、提高品質、提高收益,定位是‘高效、高質、高收益’。”萬鄂湘表示,針對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發展難題,積極探索建設現代化農業特區,有助于推進農業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升級、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帶動我國農業走向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路。
編輯:劉乙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