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鮮食玉米何以在京郊“異軍突起”

2020年09月22日 17:08 | 作者:蘆曉春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鮮食玉米何以在京郊“異軍突起”

北京和合園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立輝展示今年種植的新品種鮮食玉米。

玉米,是北京常見的大田作物。不過最近這幾年,記者發現京郊農田種植的玉米有了不一樣。雖然從外表看不出什么變化,但是剝開一瞧,白色、紫色、黃色、彩色……多種顏色令人驚喜;啃上一口,水果甜、奶香味、粘糯感……不同的口味讓人大呼過癮。通過一根玉米,人們“嚼”出了北京都市農業的悄然之變。

鮮食玉米正在京郊“異軍突起”。自2015年開始,得益于北京農業“調轉節”政策的發力,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以每年10%的增幅恢復性增長,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3.5萬畝。這個擴張趨勢,在“大城市小農業”的北京,不可小覷。

農業農村部門也在借勢推動、順勢而為。在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支持下,如今,北京鮮食玉米節已經舉辦了6屆,成為北京都市農業的品牌活動,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從深層面來講,鮮食玉米節的持續成功舉辦,也證明了北京具備引領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決心與實力。

  

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主動轉型提升效益


兩年以前,每到9月份,北京和合園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立輝都要費心籌劃如何把160畝的青貯玉米賣到周邊的養殖場。但是這兩年,隨著郊區養殖業的疏解清退,合作社開始改種多個市場歡迎的鮮食玉米新品種,面積增加到了500畝,效益也比以前翻了好幾倍。

“種的大都是甜糯玉米,區別于市場上的甜玉米或糯玉米,甜加糯口感適宜的人群更廣泛。”安立輝介紹,相比過去種植籽粒玉米,效益的提升較為明顯,這筆賬他算得清楚:“按照每畝地產2500穗玉米計算,減去投入成本,農戶種一畝地鮮食玉米大概能多收入1500塊錢。”

和合園合作社的玉米種植轉型是近年來京郊玉米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據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裴志超介紹,籽粒玉米和青貯玉米,這兩種大田玉米曾被多數用來供給北京及周邊省市的畜牧養殖場,在2009年種植面積達到巔峰。

“隨著近10年來北京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近幾年畜牧業開始轉移,大田玉米的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了約四分之三,與此同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則逆勢而上。”裴志超說。

不過,鮮食玉米產業在京郊最初的發展目標并非用于直接食用。“區別于現在流行的水果型鮮食玉米,當時的鮮食玉米品種以加工型品種為主,直接食用其實口感并不好。在規模上,2007年和2008年種植面積達到過10萬畝以上。”裴志超說。

然而,由于彼時京郊鮮食玉米存在產品種類少、加工質量一般、市場不成熟、栽培技術普及率低、抗災能力差、種植風險高等諸多問題,鮮食玉米的加工企業快速減少。到2015年前后,北京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一度減少到了2.2萬畝。

轉機出現在2016年。“那個時候,鮮食玉米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截止到2019年,我們統計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約占總體玉米的6%,約有3.3萬畝。”裴志超說,這個數字,過去4年來,每年以10%的速度繼續增長。

  

發揮首都種業優勢 搶占行業制高點


從時間節點上看,北京鮮食玉米產業從規模萎縮到恢復性增長,與全市農業轉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是高度一致的。究其原因,是鮮食玉米產業具有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特征,符合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有著廣闊的前景。

近幾年,從全國來看,鮮食玉米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因此,誰掌握了新品種、新技術,誰就能站在這一產業的頂端,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作為“種業之都”,北京的育種優勢明顯,為鮮食玉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批科研機構和院校,以及國內鮮食玉米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北京著力發揮種業優勢,已成為全國鮮食玉米的研發中心,引領著國內鮮食玉米的研發與推廣。據測算,目前國內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約1/3的品種來自北京,部分育出品種品質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兩年,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支持下,合作社先后種植的優質鮮食玉米新品種達到16個。”安立輝掰著手指,如數家珍般介紹起來:“比如水果型以BM380、京白甜456為代表,甜加糯型以農科糯336為代表。今年我們種植的‘墨瞳’‘京紫糯219’兩個高品質鮮食玉米品種已經示范上市,這些鮮食玉米籽粒呈紫色,不僅口感香甜,還富含花青素等營養物質,將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鮮食玉米選擇。”

針對鮮食玉米鮮果穗價格季節間波動較大,集中上市效益較低且難以保證持續供應的問題,北京以“搶早播種”為核心,集成鮮食玉米“一年兩茬綠色高效種植技術模式”,并列為北京市主推技術,使鮮食玉米播種期提早40天,采收期最早提早30天,實現北京市鮮食玉米6月上旬至10月中旬4個多月持續供應,畝效益可提高1-2倍。

隨著市場需求持續加大,北京發展鮮食玉米迎來新的機遇與使命。今年3月,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科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北京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重點推進包含特色玉米在內的12大物種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到2022年實現北京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協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現代種業建設成效突出。在頂層設計的引領下,鮮食玉米將在北京現代種業發展新格局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瞄準消費市場需求 深挖潛力謀更大發展


任何一種農產品,想要獲得高附加價值,就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滿足特定消費群體。唯有此,才能完成從產品到商品的華麗轉變。

對于鮮食玉米而言,大部分主要以鮮食果穗的方式上市銷售。因此,把好品質關,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對京郊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首要要求。

“這幾年,我們在前期試驗研究基礎上,通過示范推廣以赤眼蜂、白僵菌等為代表的生物防治技術和以氯蟲苯甲酰胺等為代表的高效低毒化學防治技術,有效控制穗部蟲害發生。”裴志超介紹,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京郊鮮食玉米蛀穗率降低2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投入超30%。

有了品質安全的保障,還需要做深做細補短板。針對鮮食玉米采后不耐儲運、品質劣變快等問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了產后保鮮技術研究,明確了北京市高品質鮮食玉米主要營養特點,以及常溫和4℃低溫貯存條件下120小時內養分變化規律。

與此同時,鮮食玉米銷售企業也不斷創新,推出“微波鮮玉米”“鎖鮮裝水果玉米”“保鮮裝生鮮玉米”等優質產品,在各大商超、便利店大量上市,使市民可以便捷購買到更加新鮮的鮮食玉米產品。

盡管有上述舉措的支持,京郊鮮食玉米產業依然面臨著絕大多數農產品遭遇的瓶頸:產銷對接不通暢。“這也是現階段北京鮮食玉米存在的最大難題。具體說,當市民認可鮮食玉米,覺得好吃的時候,他們往往不知道去哪買。而種植戶有時候也面臨手里攥著幾萬穗玉米,卻不知道去哪賣。”裴志超表示。

針對這一困境,這兩年,北京正在積極推廣“產銷一體”生產經營模式。一方面,通過積極開拓社交電商等新銷售模式,拓寬鮮食玉米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通過舉辦鮮食玉米節、鮮食玉米進社區等活動,吸引市民走進京郊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讓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面對面。

未來,鮮食玉米產業在北京將會呈現何種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需求和消費體量。根據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測算,北京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還遠遠未到飽和程度。“如果按照北京2000萬常住人口預估,每年人均消費10穗來計算,那么京郊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應該在10萬畝左右。”按照裴志超的分析,京郊鮮食玉米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玉米 鮮食 北京 種植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激情视频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 一级中文级字幕电影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