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山東利津縣
流水養魚:味鮮美 效益更好前不久,記者來到山東省利津縣汀羅鎮陳家屋子村低碳流水循環養殖池塘,只見陽光下的塘面波光粼粼,四個養殖水槽一字排開,養殖水槽兩頭裝著攔魚柵,水槽上方安有自動投料機,西面水底裝有推水裝置,隨著工人按下開關,推水裝置形成的水浪吸引了成群的魚兒不停地游向水面,場面蔚為壯觀。
陳家屋子村擁有20多年的魚蝦養殖傳統,全村200多戶村民,有100多戶都有自己的魚塘。近年來,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加,養殖生態逐漸變差,養殖病害發生率增高,經濟效益逐年降低。同時,隨著水產養殖產業的興起,傳統魚塘模式開始失去競爭力,2017年,在駐村幫扶干部的幫助下,該村拿出40畝試驗田,探索低碳流水循環養殖。
該項目通過將傳統養殖池塘進行改造,建設四個養殖水槽、安裝推水設備、曝氣設備、污物收集設備等,把養殖過程中所需要的養殖區、凈化區隔離開,使原有的靜態水池塘通過空氣推水設備的推動,變成動態循環流水“生態式圈養”模式,既解決了傳統池塘養殖的自身污染,又有效地提高了魚類的成活率和品質。
一池活水養好“跑步魚”。“這個模式最關鍵的就是讓池塘水流動起來,我們把所有魚都集中在這四個110平方米的養殖水槽內,當推水裝置啟動時會攪動水體,既能使水層的含氧量均勻,又把靜止的死水變成流動的活水,模擬了在河流中的環境,水槽中的魚兒便會在運動的水中‘跑步’,這樣魚兒在游動中肌肉得到鍛煉使肉質更加緊致,蛋白質含量更高,魚的口感和品質也比傳統池塘養殖的要鮮美。”陳家屋子村黨支部書記尚文光告訴記者,“不要小看一個養殖水槽只有110平方米,但足以養活3000尾草魚,按現在的市場價,一年收入六七萬元不成問題。”
如此高密度的養魚,怎樣才能處理好養魚廢料問題?尚文光指了指池塘東側的一個集污池,急速的水流可以把魚糞、殘存的飼料帶到集污池,通過吸污泵將廢料收集后進行沉淀,經自然發酵后,沉淀物作為優質的有機肥,被用于池塘周邊幾百畝菜地當養料,沉淀后的清水又回到池塘凈化區,實現了循環用水。同時,在池塘上種植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來凈化水質,從而保證了水體的清潔。
如此養魚模式,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但對陳家屋子村來說,最顯著的要屬社會效益。據了解,該項目每年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村公益事業和貧困群眾分紅,尚文光告訴記者:“除去管理成本,我們每年會從收益中拿出2.4萬元,給村里10戶貧困群眾進行分紅,剩余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民生公益事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養殖 池塘 流水 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