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精準扶貧
安徽金寨縣大灣村
因戶制宜幫扶 特色產業致富
圖為大灣村開展民俗活動。 資料圖
編者按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活動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推進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以傳承農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護傳統民居、建設美麗田園、發展休閑農業為重點。截至9月底,活動已分11批推介了1216個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鄉村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我們將陸續向大家介紹其中部分典型鄉村的建設情況,以資借鑒。
9月,秋雨后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充滿詩情畫意。曾經,這里貧窮偏遠,鮮有游客;今日,蜿蜒的泥巴路變成一條條水泥路,簡陋的土坯房變成一排排小洋樓,街邊一棵棵勁松如同戰士守護著這里。
3年間,大灣村利用自身優勢,在產業幫扶方面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行之有效的產業脫貧新路徑。
幫扶到家 貧困戶致富升級
七旬有余的大灣村大灣組貧困戶陳澤申,中年喪子,兒媳改嫁,老伴因病去世。他獨自帶著小孫子,靠養羊和幾畝薄田撐起了家。這幾年,他憑借自己的雙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在當地傳為佳話。
2014年,全縣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項目,村干部門宣傳這項政策時,老陳看到了機會,很想加入,當聽說建光伏電站,國家支持1.6萬元,但自己也要拿出8000元時,老陳犯難了,“自己哪能拿出這么多錢啊!”村“兩委”向鄉里匯報情況后決定,利用村里的互助資金為他貸款8000元。2015年并網發電后一半用于還款,一半作為收入。老陳高興得合不攏嘴。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他家,面對面關心他的情況,當總書記看到墻上貼的很多獎狀時,很替老陳高興。在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當年9月,老陳的孫子陳杰收到了安徽涉外經濟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爺孫倆高興壞了。幫扶干部趕緊幫助申報助學貸款,讓陳杰在開學前收到了社會幫扶的教育資助5000元。陳澤申告訴孫子,將來要報答這些好心人,要報答社會。帶著感恩的心,陳杰走進了大學校園。
2017年,陳澤申順利地搬進了新樓房,他把新家的閑置房屋拿出裝成了民宿,發展鄉村旅游。同時他被聘為村里的環境衛生保潔員,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心愿。2017年陳澤申的各項收入、補貼達到了近4萬元。2018年,金寨縣農委在大灣村茶廠搞六安瓜片制作“師帶徒”培訓,陳澤申報名參加,練就一手炒茶技術。“炒茶每小時15塊錢,旺季俺每天能干9小時!”
技能培訓 貧困戶變脫貧能手
陳澤申的變化,折射出大灣村一日千里的發展。而像陳澤申這樣,靠村中幫扶擺脫貧困的例子并不少。“我們村大變樣了,我們家也大變樣了。”村民王新云說。
王新云家6口人,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子女都在上學,家中全靠王新云一人打理,家庭收入低,負擔重。
為發展鄉村旅游,金寨縣鄉政府給像王新云一樣的貧困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聽到發展農家樂的方法時,我聽得心都癢癢。”王新云拿著貧困補助金和政府補貼,將家中的3間平房改造成農家樂。最開始,小院接待的幾乎都是在別人家住不下的游客,但沒過多久,生意漸漸好了起來。
2017年“五一”期間,王新云家的農家樂正式營業,并在當年年底實現營收近萬元,加上自己養豬養雞和各項幫扶措施,家庭收入達5萬余元。她在發展鄉村旅游這條扶貧致富路上嘗到了甜頭,退出扶貧戶后,王新云將自己的心得經驗向當地村民分享,她也成為村里響當當的扶貧致富能手。“我有今天,離不開大家的幫助,現在努力幫助生活困難的鄉親,希望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真脫貧脫真貧 探索獨具特色脫貧之路
2016年4月,習總書記深入金寨縣調研脫貧攻堅,親臨大灣村考察。4年來,大灣村的干部群眾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化作巨大干勁,積極用好扶貧政策,真脫貧、脫真貧,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之路。全村共脫貧135戶、368人,貧困人口減少到31戶、43人,2018年底貧困發生率由20.6%降至1.3%,2018年順利實現“村出列”。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靠頭羊。”縣里從強班子、帶隊伍入手,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黨總支書記,調整使用4名村干部,把優秀青年發展成黨員。目前,大灣村“兩委”干部6人,平均年齡42歲。村“兩委”成員以身作則,帶領黨員干部沖鋒在脫貧攻堅最前列,“支部講話無人聽、黨員創業無人跟”的局面根本改變。探索實施農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與貧困戶之間“四聯四幫”工程(生產聯手幫扶產業發展、就業聯動幫帶勞力務工、經常聯系幫解生活難題、思想聯絡幫提精神狀態),全村61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與73戶貧困戶結成“窮親”。
大灣村始終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著力構建長久支撐。推進“三變”改革,實現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益78.58萬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全部獲得分紅。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十里漂流項目,政府投資全部折算參股,目前項目已經啟動,將成為村集體又一穩定的收入來源。建設273.6千瓦集體光伏電站一座,年均發電量28萬度,收益約28萬元,91戶貧困戶入股光伏發電,年穩定收益3000元。
通過農光互補方式,新建一座1.2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目前已并網發電,并在光伏版下種植靈芝,提高綜合效益。結合培育產業帶頭人行動,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爭取徽商銀行產業脫貧基金1600萬元,新建一座4524平方米的大灣茶廠,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安徽蝠牌茶業股份公司入駐,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不僅解決全村2200余畝茶葉加工銷售的難題,而且由過去制作“大路貨”變成制作精品瓜片茶,帶動鮮葉銷售價格由30元/斤上漲到60元/斤,帶動400多戶茶農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同時,支持貧困戶因戶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和山羊、黑毛豬、黃牛養殖等特色種養業,具備條件的貧困戶均發展1項以上主導產業,家家建起綠色“小銀行”。今年春,大灣村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合作,通過愛心扶貧方式,在大灣村扶貧定制有機茶50.8畝,帶動群眾就近就業32人,綜合增收近100萬元;爭取省農業農村廳支持500萬元新建1000畝標準化茶園,改造大灣村低產老茶園1000畝,目前正組織建設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大灣 幫扶 灣村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