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肖光華:儺戲絕技舞刀尖
技藝高超走向世界,堅持初心贏得認可——這是貴州省岑鞏縣平莊鎮平莊村凱空組思州儺技儺戲第十四代侗家傳承人肖光華的人生故事。
岑鞏古名思州,思州儺源于東漢,至今傳承有1800多年歷史。“上刀梯”“下油鍋”“喊竹”……集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于一身的儺技儺戲近年來聞名海內外,被譽為“世界文化之寶”。
不做木匠做儺師
年近六十的肖光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十幾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儺戲儺技,雖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卻憑著一股毅力,記下了幾千個繁體字,手抄了幾十本唱本。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十年學藝的肖光華從父親那里學到了儺戲儺技的真功夫,順利成為第十四代掌壇師。當時,附近村里的紅白喜事一定會請肖家的儺戲團去做法事、耍絕活。
“原本儺戲祖輩單傳,講究‘傳大不傳小,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不過,哥哥們不喜歡,家里最小的我卻很愛學,于是父親就傳給我了。”肖光華說。
傳統思州儺戲常在民間祭祀儀式上由六七個人表演,旨在酬神還愿。肖家的儺戲為鄉鄰消災還愿、安葬老人,儺師不計較表演報酬,全憑事主打賞。不過,近三十年來,在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變遷與沖擊下,適合傳統儺戲的演出場合越來越少,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儺戲隊伍的運轉。
族中愿意拜師學藝的青年越來越少,有位當木匠的親戚勸肖光華轉行做木工。左思右想之后,肖光華不僅沒有改變主意,反而愈發堅定起來。
他說:“要是我改行做了木匠,儺戲絕活在岑鞏就真的失傳了。”
打破傳統,發展“儺文化”
肖光華大膽打破儺戲儺技“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開始對外授徒。他組建了一個包含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成員的民間儺戲表演團,開始到周邊地區廣大農村巡回表演。戲團雖然只有十余人,但表演純熟精彩,受到了群眾的一致歡迎。
1992年,在黔東南州文化部門的邀請下,肖光華到北京九龍游樂園表演。他聚攏8位儺師來到北京,戲團第一場就表演了“上刀梯”“下油鍋”等標志性的儺戲節目,一時間技壓全場,引來如雷的掌聲。北京電視臺采訪思州儺戲團表演的專題新聞播出后,肖光華和他的戲團一舉成名,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這次經歷,讓肖光華下定了重塑儺戲文化的決心。“我們想清理傳統儺戲里的迷信元素,把民族文化、民間文化作為新的立足點。”肖光華說。
1993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金丸良子等專家學者也慕名來到肖光華家中考察,認為思州儺文化堪稱是世界民間戲劇史上的一塊“活化石”。同年,肖光華和他的儺戲團受日本大劇院之邀參加了日本第四屆儺文化研討會,首次帶著思州儺戲走出了國門。
在這之后,肖光華的團隊陸續接到韓國安東,中國香港、上海、濟南、天津、太原等國內外50余個大中城市的邀請,累計巡回演出1000余場,先后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50余家媒體的關注。為了增強觀賞性,肖光華陸續給團隊添置了價值30多萬元的服裝道具,編排了50多個新節目。就這樣,肖光華和他的隊員們從民間祭師變成了儺戲文化的表演者與傳播者。
從“做文化”到“搞文旅”
2006年,凱空組思州儺技儺戲被貴州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6年,凱空組入選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村寨。
“現在戲團演員有30余人,包括8名女徒弟。”肖光華說,從岑鞏縣平莊、客樓、凱本等鄉鎮到周邊的石阡縣、江口縣,縣內外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人很多,源源不斷地為戲團注入活力。
“以前我學的時候只有24個節目,現在發展到88個了。”肖光華說。一年下來,肖光華與其團隊的表演收入能有五六十萬元。“一個月至少也有2次表演,前年表演費最多,有60多萬元。”他說。
好山水招人,好文化醉人。如今,肖光華的老屋成了思州儺戲儺技歷史博物館,他的戲團也成了當地發展文旅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為了繼續傳承思州儺技儺戲,2016年初,肖光華將“掌壇師”的位置傳了給25歲的兒子肖江河,培養第十五代傳承人。
在肖光華及其戲團的帶動下,目前岑鞏全縣境內已有儺壇上百個,儺文化民間藝人500余人,儺戲節目100多種。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光華 儺戲 表演 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