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要聞
“兩高一部”首次對“碰瓷”作出明確界定
公安部10月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
近年來,“碰瓷”現象時有發生,性質惡劣、手法隱蔽多樣,既嚴重危害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也擾亂社會秩序。“碰瓷”是群眾對這一類社會丑惡現象約定俗成的用語,以往由于沒有明確定義,造成法律界限不明確。為解決這個問題,《指導意見》對“碰瓷”進行了定義:指行為人通過故意制造或者編造其被害假象,采取詐騙、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指導意見》對實施“碰瓷”構成的犯罪進行了梳理,分類予以明確。常見情形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詐騙類。即制造假象,采取欺騙、蒙蔽手段誘使被害人上當,從而獲取財物的情形,其突出特點是“騙”,主要涉及詐騙罪、保險詐騙罪、虛假訴訟罪。另一類是敲詐勒索類。即不僅制造假象,而且對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實施輕微暴力、軟暴力或者以揭露其違法違規行為、隱私、揚言侵害相要挾,從而獲取財物,其突出特點是“敲詐”,主要涉及敲詐勒索罪。
據介紹,實踐中,“碰瓷”犯罪日益呈現團伙化和集團化的特點,甚至在一定地區形成黑惡勢力。為此,《指導意見》對“碰瓷”案件中共同犯罪、黑惡勢力犯罪的認定和從嚴從重懲處予以明確,規定對于符合黑惡勢力認定標準的,應當按照黑社會性質組織、惡勢力或者惡勢力犯罪集團偵查、起訴、審判,有利于鏟除此類犯罪組織的根基,凈化社會環境。
《指導意見》規定,要根據不同“碰瓷”行為的特點,綜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行為手段、危害后果以及行為人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等,體現區別對待,落實寬嚴相濟。對于“碰瓷”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骨干分子,多次“碰瓷”特別是屢教不改者,以及后果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的,要作為打擊重點依法嚴懲。在辦案中,嚴格區分“碰瓷”犯罪與民事糾紛、行政違法之間的界限,既防止出現“降格處理”,也防止打擊面過大的問題。
此外,《指導意見》還規定對實施“碰瓷”,尚不構成犯罪,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
編輯:何方
關鍵詞:碰瓷 明確 兩高一部 首次 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