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劉宇:“蘑菇專家”助力脫貧有辦法
北京市房山區蒲洼鄉東村緊靠著海拔1200米的高山梯田,生態優越,風光宜人。吸引游客的不僅是東村的美景,更赫赫有名的是農家院有機“蘑菇宴”,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品牌名片。劉宇是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從2006年起,劉宇開始指導當地發展起了林下食用菌產業,東村從科學種植蘑菇、到研發蘑菇宴、再到鄉村生態游,逐步走上致富路。
2005年,東村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再挖煤,可到底發展什么產業?村黨支部書記孫廣亮四處奔走想辦法,“我們養過狐貍,養過蝸牛,但都沒有成功。直到認識了劉老師,種蘑菇這個事兒才試驗成功。”孫廣亮介紹說,現在東村食用菌基地有300余畝,一共有109個棚,2005年關閉煤礦的時候,村民人均年收入是3000余元,到2019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9600元。”
如今,東村的的食用菌基地在劉宇的規劃指導下,依據春夏秋冬四季溫度的不同,種植包括榆黃菇、灰樹花、玉木耳、靈芝、桑黃等十余種適合觀光采摘的珍稀食藥用菌。2006年至今,劉宇一直堅持對村里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電話、微信、現場指導,哪種方式方便管用就用哪種,食用菌投入較高,我得竭盡全力確保村民不賠錢、能賺錢。”劉宇說。在劉宇研究員的技術指導下,食用菌種植戶收入大幅增長,越來越多的村民積極參與其中,不斷擴大林下菌菇大棚的規模,還吸引了周邊的村民到食用菌基地打工賺錢。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東村高品質的蘑菇推銷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利潤薄,增收效果并不明顯。村民們嘗試開餐廳、辦農家樂,但是又做不出可口的蘑菇菜。孫廣亮和村民們又請來了劉宇,希望他再給出主意。劉宇了解到這一情況村里的急迫需求后,依托北京食用菌協會,聘請優秀烹飪廚師開發出了14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蘑菇宴,并且將烹飪方法傳授給村民們,又選拔幾家餐廳、農家樂作為樣板,帶動其他餐廳、農家樂一起發展蘑菇宴。慢慢地,東村蘑菇宴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美食品牌。
東村村民還開動腦筋開發出了林下蘑菇采摘,將傳統的農家院改建成20棟獨立的觀景小木屋供游客留宿。外出打工的東村村民們紛紛回到村里,各家各戶的農家院紅紅火火地開張了。由此,小蘑菇在東村落地生根了,依托蘑菇產業,東村先后榮獲“北京最美鄉村”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榮譽稱號。村民對這位“蘑菇專家”由衷的感激,但14年來,劉宇從來都是當天來當天走,從不在村里留住,不給村民添麻煩。
“蘑菇專家”能幫助農戶脫貧,這一消息在京津冀附近村莊中傳開,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郝家營鄉、承德市豐寧縣等基地的負責人也找到了劉宇,想請劉宇幫助貧困戶脫貧。劉宇說:“每個地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氣候特征不一樣,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地為河北貧困戶制定適宜的食用菌種植策略。”
以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的一家公司作為重點扶貧基地,劉宇帶領團隊科研人員深入一線開展食用菌菌種繁育、標準化栽培技術及菌棒集約化生產等技術培訓指導、現場觀摩會,并且安排基地技術骨干赴北京劉宇的實驗室進行實操培訓。2019年試驗示范的香菇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比常規品種畝均增收4000余元;2017-2019年帶動國家級貧困縣豐寧縣貧困農戶420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度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食用菌科技開發公司合作,試驗示范的平菇優良品種和袋式打孔栽培技術,平菇單袋產量比常規品種提高22%,畝均增收6500元。試驗示范的香菇優良品種及立體栽培技術,比常規品種畝均增收7000余元。依托試驗示范公司,劉宇帶動國家級貧困縣張北縣貧困戶417戶,戶均增收3500元。
近五年,劉宇研究員帶領食用菌科研團隊先后深入內蒙古、河北、山西、貴州、西藏、甘肅、新疆、河南等8個省、16個貧困縣開展技術培訓及咨詢服務,已累計培養食用菌技術人員3900人次,培養技術骨干30余人。他依托北京食用菌協會的專家資源最大限度地彌補貧困縣、鄉缺少農業技術人員的不足。
2017-2019年,在北京市科協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支持和指導下,劉宇以中國食用協會和北京食用菌協會為依托,積極協調京津冀三地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牽頭成功組織召開了每年一屆的“京津冀食用菌產業聯盟學術技術交流會”,希望推動京津冀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助推河北精準扶貧工作。用“蘑菇”攻克“貧困”,“蘑菇專家”在助力脫貧的路上不斷探索著。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劉宇 食用菌 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