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搬離貧困地 建起幸福家
本報記者 羅繼梅 實習生 覃愛華
“易地扶貧,搬離窮山惡水地;合力幫困,建起穩定幸福家?!?0月15日,記者從靈山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扶貧搬遷專責小組獲悉,截至8月,靈山縣兩個易地扶貧安置點,有139戶281人住上基礎設施完善的新居,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過上幸福新生活。
靈山縣文利鎮升安村靈安隊安置點打造“黨組織巾幗領頭羊+龍頭企業+創業致富帶頭人”脫貧帶富模式,堅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到哪里,黨的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里,確保黨建工作與易地扶貧搬遷同頻共振。
90后周文敏2017年當選為升安村黨支部書記后,她帶領群眾開展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選出安置點村(居)民小組長和村(居)民代表,成立“黨支部+工會+團支部+婦聯”群團服務隊,專人專班發揮好“九個中心”作用,有力推進當地搬遷安置工作。該縣還通過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群(團)組織為紐帶的聯合共治工作格局,開展公益活動,提高群眾服務水平。
為解決搬遷群眾搬遷后的就業問題,靈山縣還通過設立安置點扶貧車間實現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陸屋鎮新光片區安置點扶貧車間引進欽州大山海土特產貿易有限公司進駐,主要從事中藥材種植、收購、粗加工,產銷兩旺,每月完成中藥材粗加工產量750噸以上,月營業額達到150萬元以上,吸納了63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其中50名為新光片區安置點搬遷群眾,人均月收入達2100元以上。
今年市場豬肉、牛肉價格持續上漲,應搬遷群眾要求,靈山縣委、縣政府等經過反復研究,精準落實在兩個安置點建設養殖基礎設施項目,投入專項資金800萬元,實施養牛、養豬、養雞等后續扶持項目6個。以“黨支部+龍頭企業+養殖基地+搬遷戶”模式為主,多種經營模式相結合,簽訂產、供、銷一條龍養殖協議,使搬遷群眾受益最大化,吃下增收定心丸。
新光安置點的80后小伙子陸游,搬遷前一直在外地務工,全家就靠他一個人養家;搬遷后住進新房子,在新的家鄉發展成了他最大的愿望。今年受疫情影響,陸游不能去外地務工。通過了解當地的一些相關創業扶持政策,他堅定了要在家鄉創業的念頭。今年年初,他籌錢買了10頭母豬回來,繁殖豬仔壯大養殖規模,現在存欄有肉豬100多頭?!拔以陴B豬之余,還做起老本行電焊服務,妻子在安置點經營小賣店,孩子們就近就讀,相比搬遷前,家里的生活更好了,預計今年家庭純收入超10萬元?!标懹握f。
關鍵詞:搬離貧困地 建起幸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