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沉下身心傳技術 俯下身子探富路

——中國熱科院用科技為熱區脫貧培育新產業增強新動能

2020年10月20日 17:23  |  來源:中國農網
分享到: 

一套芒果種植集成技術,帶動四川攀枝花2.6萬名貧困戶致富;一個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為滇桂黔石漠化連片區百姓找到一條生產、生態共贏之路;一種寬窄行全周期間作技術,走出了熱區保膠促增收的新路子。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多年來,一批批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的科研人員活躍在我國熱區大地,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技術,通過科技引領、賦能、兜底,為熱區脫貧攻堅培育了新產業、激活了老產業、扛起了產業扶貧的科技擔當。

我國熱區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其中農業人口1.3億,涉及36個少數民族,是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中國熱科院黨組書記崔鵬偉看來,科技助力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是熱區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熱區鄉村振興之基、農民增收之源,中國熱科院積極發揮好品種資源、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品牌效應等優勢,持續為我國熱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年執著帶領,鋼都攀枝花開出芒果大產業


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蜿蜒2300多公里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山地面積超過90%。20世紀90年代以前,當地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農業主導產業。

1996年,中國熱科院專家組對攀枝花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該地光熱資源豐富,且不受臺風影響,環境條件特別適合芒果生長,便向市政府提出《在攀西地區發展10萬畝一流的優質芒果商品生產基地的建議》。

1997年,雙方簽訂院地合作。中國熱科院整合全院科研力量,組建芒果創新團隊,引進20多個品種,從幾千公里外的海南用大卡車將種苗運到攀枝花,免費送給農戶種植。

通過試種,中國熱科院為攀枝花篩選出“熱農1號”等8個中晚熟優良品種,研發了嫁接換冠、套袋、花果調控等系列配套技術,解決了芒果“大小年”結果、果肉潰敗和區域性特有病蟲害等制約芒果發展的產業難題。

中國熱科院先后派駐8批共21人次的技術骨干赴該市掛職科技副縣(區)長,二十多年科技支撐,攀枝花芒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形成了我國“緯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帶。到2019年,全市芒果種植面積66萬畝,產量30萬噸,產值超過35億元。

沒種芒果前,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混撒拉村村民只懂在山上種點玉米、紅薯,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是全市最貧困的村之一。如今,在中國熱科院專家指導下,全村家家戶戶種芒果,面積近2萬畝,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樣的“芒果村”在攀枝花不勝枚舉。

“專家一來,農戶直接接走,搞得有時候找不到人,還以為專家‘丟了’。”混撒拉村老黨支部書記李德說,每年到了芒果管理關鍵期,中國熱科院的專家幾乎天天在地里,科技是當地產業脫貧的堅強后盾。

一棵芒果樹,帶富一方人。現在,攀枝花5萬多戶農民包括2.6萬名貧困戶通過種植芒果過上了小康生活。

2016年,中國熱科院與攀枝花銳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聯合成立芒果創新工程中心,在品種研發、植保園藝、土壤改良、品質把控、采后處理等方面不斷加大科研攻關和實地培訓力度,確保科研成果服務產業需求。

中國熱科院在攀枝花構建了以掛職干部為紐帶、當地政府為主導、創新團隊為支撐的“政研產學”科技扶貧模式,實現了“把科研成果帶下去,把產業需求帶回來”。通過龍頭帶動,逐步實現攀枝花芒果品種統一布局、技術統一培訓、物資統一供應、產品統一標準、市場統一銷售,助力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探索石漠化生態種養模式,7年間“禿巖窩”變成“綠寶山”


滿山石頭光禿禿,山頂上幾乎看不到大樹,路牌上寫著“巖窩”……

2013年,中國熱科院副院長劉國道第一次到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田房村這個布依族村落時,當地石漠化的嚴重程度讓他震驚:勤勞的村民只能在石頭縫中零星種點玉米、甘蔗,勉強糊口,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

“石多土少,越種土越少,越種越貧困。”作為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國道暗下決心,必須解決石漠化地區百姓生產與生態保護間的矛盾,找到一個和諧共贏模式。

劉國道告訴記者,像這樣的石漠化片區(縣)在中國熱區有91個,其中國家級貧困縣81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67個,總人口3427.2萬人,貧困人口占11.1%,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如何讓“石漠”變“沃土”、“荒山”變“寶山”?劉國道跑遍了全國石漠化地區,僅田房村,3年間他就跑了27趟,帶領科研團隊制定了石漠化山地綠色高效熱帶農業的發展路徑,指導村民在石頭縫里種植芒果、澳洲堅果,套種西番蓮、毛葡萄等,并建立羊舍,實施林下種草,巖下種藤,探索“果上山、草蓋地、藤蓋石、畜吃草、糞還林”的石漠化治理生態種養模式。

石多土少不存水,是石漠化治理的最大問題。中國熱科院專家想出了拿保水劑提前鎖住雨季部分水分,再緩慢釋放,供植物生長。確保果樹幼苗期有充足水分供應,等根系變大后,石縫中的水就可以自然吸收。山路崎嶇,為了降低農民施肥勞動強度,科研人員研發出“石山棒棒肥”,每年只要把含有肥料的“棒棒”往土里一插,肥料就會慢慢釋放出來。

田房村村民胡志芳一家,因學因病致貧,家里24畝山地,面積看著大,但滿山都是石頭,只能見縫插針地種點玉米,每年產量不到3000斤,全家收入只有3600多元。

“前幾年去,村民并不歡迎,連口水都不給喝。”劉國道說。石頭縫里怎么能種果樹呢?沒有效益前,村民基本都在觀望。胡志芳是敢于嘗試的幾個村民之一,在中國熱科院的支持下,他種了10畝芒果、12畝澳洲堅果。

去年,胡志芳掙了5萬多元。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掛果初期,每畝芒果500斤,4元多一斤;澳洲堅果每畝320斤,8元一斤,等到了盛產期收入更高,這還不算林下牧草養殖掙的錢。

看到收益后的田房村村民,現在天天找中國熱科院專家要求種草、種樹、養羊。經過5年努力,曾被稱作“巖窩”的田房村,如今生機盎然,石山變成了青山。

目前,這一石漠化治理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已推廣到貴州黔西南、云南臨滄、廣西羅城等石漠化嚴重地區,先后建立5個示范基地,為滇桂黔779萬公頃的連片石漠化地區找到了一條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橡膠園全周期間作模式,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一場大雨過后,地里的雷公筍又長了一截,很快就能采收上市。最近雨水較好,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紅衛村村主任練常友每天都會去看看長勢。

天然橡膠是我國的主要熱帶經濟作物,近年來橡膠價格持續低迷,為了保住這一戰略物資,國家給海南劃定了840萬畝核心膠園。

中國熱科院橡膠所助理研究員劉釗介紹,傳統橡膠林下只能種益智等耐陰作物,但由于市場需求有限,大量益智上市后,每斤價格從33元降到了13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中國熱科院結合市場需求,整合新品種、新技術,探索出了橡膠園全周期間作模式。

在中國熱科院技術支持下,紅衛村今年更新的98畝膠林全部采用這一新種植模式,變傳統3米×7米的行間距為2米×4米×20米的寬窄行種植。劉釗說,雖然每畝橡膠種植數從33株減少為28株,但整體土地利用率增加了50%,結合小冠幅、單干型橡膠新品種,在橡膠基本不減產的情況下,中間20米的大行距可以長期種植菠蘿、香蕉等喜陽作物,小行距幼苗期套種雷公筍等受市場歡迎的短期作物,實現全周期收益。

“今年香蕉豐收,價格也不錯,橡膠林下間作香蕉,收獲后香蕉莖稈就地還田施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在海南省東方市海膠集團廣壩分公司一片更新的膠園里,膠園負責人劉超武正和工人一起采摘香蕉,笑得合不攏嘴。

劉超武負責的這片橡膠園4年前更新,中國熱科院專家對膠園整體規劃、水肥一體化管道鋪設、林下間作品種選擇以及后期管理等環節都現場手把手教。寬窄行全周期間作技術,讓橡膠畝產值從1000元提高到1萬元以上,科技讓橡膠這一傳統產業煥發出新活力。

近年來,中國熱科院著眼熱區脫貧攻堅重點和難點,主動對接熱區各省區實際需求,重點圍繞“三區三州”中云南怒江州和四川涼山州,及貴州黔西南州、海南省中部等特困山區開展產業幫扶。先后建立科技扶貧聯系點34個,打造鄉村振興聯系點65個,推廣作物品種112個、種養技術54項,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科技支農的生動范例,讓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真正成為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王牌”產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國熱 科院 芒果 產業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Ⅴ久久综合 | 一本久久国产视频 | 天堂亚洲AⅤ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