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河北井陘縣勤補環境欠賬、活躍生態經濟,成就“兩山”創新基地
好生態變成富民的“金飯碗”河北省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冀晉交界地帶,“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石家莊市唯一的純山區縣。
在“環境質量基礎較差,區位優勢不足”的背景下,井陘縣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路徑依賴,堅決償還舊賬,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綠裝;鐵腕治污染,“一黑一白”兩大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新動能,依托山水資源建設綠色能源基地;傾全縣之力打通“太行天路”,養在深山的27個傳統古村落“串珠成線”,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近日,井陘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踐創新基地,這是河北省繼塞罕壩林場之后,首個整縣創建“兩山” 實踐創新基地成功案例。
修復生態,昔日礦山荒山再披綠裝
“開采礦山雖然能掙錢,但山毀了、田荒了,環境變差了。”井陘縣孫莊鄉張增鎖是當地一名礦山老板。5年前,借著井陘縣大力整合礦山的契機,他毅然放棄了開礦,轉型利用廢棄的礦地和山崗荒坡、拉土造地開墾梯田搞起了農業種植。
如今,張增鎖的合作社擁有近千畝種植面積,周邊的礦山和田地重新煥發生機,四季可采摘的生態莊園吸引了游客來觀光旅游。
張增鎖的轉型正是井陘縣推進礦山整合、開展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井陘縣礦產資源豐富,上世紀80年代,“靠山吃山”形成了建材和鈣鎂兩大主導產業,頂峰時期全縣有大小采礦企業500多家。然而,由于礦山布局分散,開采方式簡單,管理理念落后,無主礦山無人修復,致使荒山遍布、滿目瘡痍。
堅決補上環境欠賬,井陘縣委、縣政府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痛下決心開展礦山整合、修復。通過拍賣礦權籌集資金15億元,將46家持證礦山重組出讓,整合為6個采礦權,堅持高標準開采、高水平治理,減少污染;同時,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綠則綠”修復模式,對221處礦山跡地進行生態修復,預計2021年底可完成全部工程項目。屆時,不僅可以徹底補齊幾十年的環境欠賬,還可以盤活建設用地5945畝、農業用地3267畝、新增綠地1.1萬畝。
井陘縣委、縣政府還以太行山綠化工程為總抓手,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增綠行動,全縣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遞增,2019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9.42%,今年將超過60%,“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格局正在形成。
改善環境,“一白一黑”產業綠色發展
井陘縣有“一白一黑”兩大支柱產業,“一白”指的是鈣鎂產業,“一黑”是煤炭產業,兩大傳統產業稅收占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1/2。兩大傳統產業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
為解決傳統產業環境污染問題,井陘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嚴格產能控制、硬化退出機制、突出行業引領、帶動脫胎換骨”的發展思路,編制實施鈣鎂行業綜合整治提升方案、碳酸鈣產業轉型升級十年發展規劃等,縣財政拿出獎補資金1億元,企業自籌3.5億元,將全縣52家碳酸鈣企業整合壓減為18家,形成“兩園四區”產業集聚區;保留企業全部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推進清潔生產,9家企業躋身“中國輕質碳酸鈣20強”,8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經過治理,井陘縣鈣鎂產業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875噸、氮氧化物排放1261噸,環境效益明顯。”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井陘縣分局副局長劉國建介紹說,全縣鈣鎂產業通過綠色轉型,在產能減半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不降反升,年增加納稅1.1億元,納稅額同比增長51%,實現了“強筋壯骨”。
井陘縣是“晉煤東運”的通道,多年來形成的500多家煤場、洗煤廠遍布全縣,“黑色”煤灰勾畫出了一條條運煤通道,也成了沿途老百姓的“心肺之患”。
“井陘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一黑’產業轉型,將500多家煤場、26家洗煤廠全部取締,轉型建設高品質、大運量、環保型物流園。同時,煤炭運輸從公路運輸轉型為公路鐵路多式聯運方式,減少交通運輸污染。”劉國建介紹說,通過推進煤炭運輸產業“公轉鐵”和建設大型物流園,到今年底,井陘縣物流總規模將達到1430萬噸,總產值將實現63億元,同時可年減少過境貨車35.75萬輛車。
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同時,井陘縣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持續改善。監測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井陘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8.85下降到6.81,PM2.5平均濃度由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特別是在2018年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中,井陘縣在全國81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中排名第三,在河北省47個生態功能區縣中排名第一。
打通“天路”,綠水青山變成富民金山銀山
如何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井陘縣以“路”破題,把好山好水好景色“串珠成線”,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山里與山外通道的貫通,綠水青山正一步步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初秋的太行山層林盡染,開車行走在井陘“太行天路”上,群山、密林、村落、梯田盡收眼底,古村古韻、山川景色和藍天白云交相輝映。但曾經,因為山道崎嶇坎坷,縱有“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的金字招牌,游客依然望路止步,村民只能守著金山銀山過著窮日子。
“對山區來說,路就是生命。”井陘縣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說,大梁江村享有諸多榮譽,有一處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被人們稱為河北的“喬家大院”,可以說是名聲在外。但由于地處深山,交通閉塞、通信不暢、基礎設施落后,再好的風景也只能“藏在深山無人識”。
修一條旅游路,讓鄉親們吃上“旅游飯”,把“好生態”變成富民的“金飯碗”,井陘縣委、縣政府果斷決定,傾全縣之力在崇山峻嶺間修建“太行天路”,將全縣生態文化旅游資源串起來。
如今,這條“太行天路”宛如游動的巨龍,翻山越嶺穿行在太行山中,貫穿了井陘縣微水鎮、秀林鎮、南障城鎮、天長鎮、于家鄉、南王莊鄉6個鄉鎮,串起了沿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27個村莊和多個革命歷史遺跡、旅游景點,形成了60余公里的旅游循環路,與沿線的井石快速路驛站、南良都驛站等6家驛站,共同形成了一條美麗的“太行畫廊”。
“太行天路”的貫通,為大梁江村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契機。“現在一個周末就有三四千名游客,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梁瑞鎖興奮地說,老百姓都在自家門口做起了生意,之前“運不出去”的土特產現在都成了“香餑餑”,村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大家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
據統計,隨著“太行天路”的貫通,激活了井陘縣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僅2019年國慶期間,“太行天路”就為井陘縣帶來游客4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50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45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今,“二百里山水井陘,三千年文化長廊”成了井陘響當當的名片,仙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藏龍山成為省級連翹森林公園,呂家、梨巖兩個村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天藍、地綠、水秀的井陘,堅守生態底線、打造生態景觀、活躍生態經濟、實現生態富民,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
編輯:秦云
關鍵詞:好生態 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