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鄉村振興

農民導師,凝聚鄉村振興新力量

——貴州省正安縣突破鄉村發展人才瓶頸煥發活力

2020年10月21日 16:26  |  作者:肖克 劉久鋒 龍小敏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正安縣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貴州省勞務輸出大縣。近年來,正安縣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了以“農民導師”為核心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激發了返鄉回村的“實干家”和鄉土人才干事創業熱情,為鄉村發展凝聚了新力量。

  

農村人才的孵化器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難以回流,導致產業革命難以為繼、農民素質參差不齊、村級后備力量“青黃不接”,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需求,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

作為深度貧困地區,正安縣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在鄉村人才外流與農村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據相關統計顯示,2018年正安縣外出務工人員達18.3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2%。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留守鄉村人才數量與質量大打折扣,衍生出一系列問題,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帶來不良影響。

產業興旺需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生態宜居需要培養一批綠色農業領路人,鄉風文明需要樹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隊伍,生活富裕需要涌現一批具有新時代特征的致富帶頭人。面對如此形勢,2018年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

2018年6月,經過深入調研討論,正安縣探索打造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以下簡稱“新青校”)平臺。以村級黨組織為主體,通過統籌各方資源選聘“導師”,推行“以產定導”“以導帶產”,著力在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服務,大力培養青年高素質農民,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新州鎮老城村是“農民導師”的發源地。2018年初,老城村黨支部邀請縣、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種植白茶,專家指導精準到人,很受群眾歡迎,由此形成“農民導師”制雛形,黨支部組織力明顯提升。

“政府先組織我們到外地學習,然后回來教其他村民。”芙蓉江鎮尖山村深溪溝組村民葉國鋒告訴記者。2018年,在沿海地區打了十多年工的葉國鋒,看準家鄉基礎設施的變化和白茶產業發展的好勢頭,毅然回到村里,種了10畝白茶。因為年輕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鎮里把葉國鋒培養成為“農民導師”,讓他帶領當地村民一起種茶。

據正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蒲立軍介紹,在“導師”選拔上,正安縣健全“鏈條式”培育體系,重點從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中選聘“思政導師”,從農業專家、技術骨干、龍頭企業負責人、致富能人中選聘“產業導師”。

“‘農民導師’是群眾致富的好幫手、帶頭人,是正安這個深度貧困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力量。”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正安縣委書記鄧兆桃說。

如今,走在正安縣的鄉野山村,“農民導師”為學員傳授技術的場景隨處可見。全縣1387名縣、鄉、村三級“導師”,帶著他們的4500多名農村學員,依托村鎮會議室、鄉村閑置學校、空閑場所以及田間地頭講授農業科技知識,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積極投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的火熱實踐。

  

產業發展的強心劑


楊興鎮同興村辣椒產業示范帶,青色的辣椒掛滿了枝頭,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

“通過村里‘新青校’的學習,我擴大了辣椒種植面積,收入也提高了,我對這樣的生活心滿意足!”正在采摘辣椒的夏祥衛說。

在正安縣同興村,像夏祥衛一樣在“農民導師”指導下種植辣椒的村民有139戶,全村640畝辣椒預計畝產2000斤以上,畝均收入超4000元。

正安縣素有尹珍故里、小說之鄉、中國特色竹鄉、白茶之鄉、野木瓜之鄉、油桐之鄉的美譽,人文歷史深厚,農業產業資源豐富且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立足鄉村發展所需,正安縣開發了《白茶產業管理》《方竹種植技術》等鄉土教材,在實踐基地、實踐加工廠,結合關鍵季節、重要農時開展現場教學,做到“學做一體”“產教結合”,推動學員真正把所學知識有效運用到生產生活、經營管理中。

“以前我們都是散戶各干各的,憑經驗種植,沒有什么規律,也沒有栽培技術,更沒有什么管理技術,產量一直提不起來。”在新州鎮老城村,白茶種植大戶張吉邦說。如今,張吉邦把從“導師”那里學到的先進技術、管理方法應用到實踐中,茶葉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每畝收入可達5000元-7000元。

“導師”現場講、實地教,群眾比著學、照著做,農民在實際操作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導師”和群眾思維相近、語言相通,“導師”一點撥,群眾便開竅。

“當前,農民群眾盼學習培訓機會更多、盼各類‘導師’指導更多、盼學習內容更實用、盼培訓方法更靈活。”蒲立軍說,“農民導師”機制成為敦促基層黨員干部按照群眾“缺什么就補什么”“想學什么就安排什么”的根本原則,有效幫助農民群眾學習新理論、增長新知識、提升新技能。

  

農村事業的催化劑


“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青年農民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村干部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把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培養成農村致富帶頭人,為鄉村振興夯實力量根基。”鄧兆桃說。

“雖然村里家家都種蔬菜,但怎樣才能把蔬菜種出規模、種出好品質,卻不是所有人都有好方法。”新州鎮新州居“農民導師”向長會是個致富能手,不僅自家種植300多畝有機蔬菜,還兼職做了包括貧困戶在內40名農民學員的“產業導師”。

作為黨員,向長會十分珍視“農民導師”這個身份,發揚了先鋒模范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導師’,我把種植蔬菜的技術教給大家,讓大家種出更好的蔬菜,能賺更多錢,這是一件大好事。”

“農民導師”除組織農技培訓外,還將思想教育作為工作重要構成,通過開展宣講5000余場次,給農民帶來了一場思想觀念上的革命,有力提振了群眾脫貧的決心、增強了對黨的感恩之心。同時,建立“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的雙向培養機制,共計發展入黨積極分子585名,進一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通過培訓,發展了一批青年農民黨員,一些優秀學員逐漸成為農村后備干部,進一步催生黨建活力。”蒲立軍說。

“我們不僅要宣傳農業技術,現場教學實地操作,還要宣傳黨的好政策。”葉國鋒說,“現在正值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時期,國家不斷出臺惠農政策,我們幾位‘農民導師’在每個場合都將這些政策掛在嘴邊。”

交流多了,矛盾少了,老百姓發展產業信心更足了,村里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

芙蓉江鎮馬河村以前群眾矛盾糾紛突出,非法上訪事件頻出,僅2017年到縣級以上單位非法上訪的就有35起。2018年8月,馬河村將創辦“新青校”作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重要措施和抓手,通過黨建引領,為老百姓辦實事500余件。

“‘導師’帶頭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講衛生、除陋習,‘農民培訓農民、農民教育農民’成為鄉村新氣象。馬河村在2019年全年無非法上訪事件,社會風氣有了明顯好轉。”芙蓉江鎮黨委副書記向森說。

功以才興,業以才廣。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在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正迸發著無窮活力。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鄉村 農民 振興 導師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免费在线 | 久99中文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2019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