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周東紅:從“編外學徒”到“大國工匠”

2020年10月21日 16:48  |  作者:胡方玉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周東紅:從“編外學徒”到“大國工匠”

在生產一線的周東紅。 資料圖


生長在安徽省涇縣的周東紅,是一位制造宣紙的撈紙工人。參加工作30多年,他先后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最美職工”“大國工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人”等數不勝數的榮譽稱號。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以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為主要原料的宣紙,最早在唐代典籍中便有所記載。它的誕生既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也離不開一代代涇縣人的傳承與創造。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宣紙的歷史與意義,入行前的周東紅并不十分清楚。年輕時的他,只知道造宣紙是一門上街買菜會被人高看一眼的體面手藝。

  

從“編外學徒”到正式入行


1982年7月,周東紅因貧困而輟學。因父親聽力不好,作為家里最大的男孩,周東紅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所有的農活我都會干。”周東紅說。

除了農活,周東紅還有一手捉魚摸蝦的本事。每到夏天,他就在家門口的青弋江中結網下籠:“經常從傍晚忙到凌晨,運氣好的話,一次能捕到上百斤。”

“還是學一門手藝吧!”母親提出了新的建議。

于是,1985年夏天,舅舅領著周東紅逐個觀摩小嶺村的宣紙廠車間:曬紙車間,50多攝氏度的高溫;剪紙車間,全是女工……待到撈紙車間時,看到兩名工人站在水槽邊擺動著竹簾,周東紅拿定了主意:“這個好!涼快!我就學撈紙吧!”

他每天清晨上崗,跟著師傅學藝,傍晚才下班。由于長時間在水里作業,一周后,他雙手開始起水泡,指縫里全是紅點子。

在母親的鼓勵下,在被終止學習之前,周東紅掌握了“撈紙”的基本技術。

為什么會被“終止學習”呢?

原來,在當時的涇縣,想學造紙的年輕人很多,進入紙廠當正式學徒的機會卻很少。于是,大量的“編外學徒”出現了:這些年輕人自己花錢直接找廠里的師傅學藝。

占用紙槽和師傅的時間,“編外學徒”對廠里產量的影響逐漸顯現。一段時間之后,廠里終于對這些編外人員下了逐“徒”令。

恰在此時,縣里的國營宣紙廠招收學徒工,給了周東紅正式入行的機會。

1986年2月,大清早的丁家橋村乍暖還寒。19歲的周東紅收拾停當,準備前往30多公里之外的涇縣宣紙廠(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母親為周東紅準備了一套體面的衣服,一頓豐盛的早飯。而周東紅自己則將家里的那輛“二八”自行車擦了又擦。

對于這座國營宣紙廠,周東紅有些印象——廠里人買過他捕撈的魚蝦,每次成交量都不小。這一細節豐富著周東紅的向往,他想:“如果能到這里上班,應該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約莫三小時后,周東紅抵達了廠子所在的烏溪村。在生產科科長的安排下,周東紅來到了邊長2米左右的水池面前。

這就是制作宣紙的紙槽。

入水,彎腰,出水……周東紅展示著宣紙制法中“撈紙”環節的基本功。一番操作之后,科長留給他一句話:課法還行,回去等消息吧。

這場簡短的面試,成為周東紅人生的重要轉折。一個星期之后,他等到了自己期待的消息,成了涇縣宣紙廠的工人。

  

撈紙不但“累”,更是“難”


第一次發工資的時候,周東紅傻眼了:首月干的活遠遠沒完成任務——量是夠了,但成品率極低。

這時他才明白,撈紙不但是“累”,更是“難”。

難在哪里?

簡而言之,撈紙需要兩個工人站在紙槽外,用竹簾從紙槽中撈出紙漿,待紙膜成形后揭下來碼放好。不過,每撈一張紙,紙槽中的漿料變少,紙漿濃度隨之降低,漿料沉淀的位置發生變化,撈出紙的分量卻不能變。這就要靠掌簾人帶動抬簾人,不斷更換撈紙姿勢。

“每撈一張宣紙,姿勢都有細微的變化,是掌簾的精髓。”周東紅說。

宣紙有100多種,意味著撈紙工要熟悉100多種水漿動態,練就100多種精密手感。

怎么辦?

1986年5月,連續兩個月沒有完成任務的周東紅,站在了師傅沈潔明的身旁。“撈紙,關鍵看你自己怎么學。”沈師傅擅長掌簾,是廠里有名的技術骨干。

每天凌晨兩點,周東紅就來到撈紙車間,做好準備工作,候著師傅上班。他為師傅抬簾,偶爾也換位實踐要領。

寒來暑往,周東紅同時學會了紙簾維修等技術。為了提高產品合格率,他不斷延長著工作時間,“床頭要放兩個鬧鐘才能把自己叫醒”。

長時間泡在紙漿中的雙手,也持續不斷地考驗著他的學藝決心:“春冬季,手上長滿凍瘡;夏秋季,雙手整層整層地脫皮,只能靠涂抹藥膏緩解疼痛。”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東紅的撈紙技術日益提高。1988年3月的一天,師傅看著他撈出來的產品,說出了一句他期盼已久的話:可以了!

  

從生產能手到“大國工匠”


當年8月,周東紅正式出師。換句話說,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完成了大部分人三年都難以達到的成果。

1989年初,周東紅獲得了廠里頒發的“生產能手”獎狀。第一次得到榮譽,讓周東紅感覺“十分美好”。兩年后,這份美好得到延伸:1991年,他與妻子張曉霞結婚。

成家更加鼓足了周東紅對工作的熱情,他每天下午六點多回家,凌晨便上班去了。“我們那時是半夜夫妻。”張曉霞這樣笑稱。

在同事眼中,周東紅是一個特別專注的人:工作中的他,從不帶手機到車間,神情也總是高度集中,不讓外來干擾影響到自己撈紙的狀態。

潛心工作的周東紅技術越來越好,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1993年,廠里接到一份特殊訂單:制作失傳已久的“扎花”宣紙。這種超薄宣紙的成品每刀只有2斤8兩,不到正常規格的一半,制作難度極大。在廠里多人試撈失敗的情況下,周東紅不顧身體抱恙,投入試制。

“上班的時候他心里想的是紙,下班時去醫院吊水,心思還在紙上。”張曉霞回憶說,醫院里的周東紅一只手插著輸液針,另一只手還捧著關于“扎花”的資料。

終于,一個夜晚,薄如蟬翼的“扎花”在周東紅手中重現于世。

“扎花”的復現,奠定了周東紅技術專精的工作特色。在人才濟濟的涇縣宣紙廠,他幾乎年年都是先進。

榮譽漸漸從廠內走到了廠外。2007年,周東紅榮獲宣城市第二屆“杰出職工”稱號。2009至2015年,周東紅先后獲評縣級勞動模范、省級勞動模范與全國勞動模范,并成為央視報道的首批“大國工匠”之一。

繼續活躍在生產一線,“傳承”正成為周東紅工作中的關鍵詞。30多年的時間里,他帶了30多名徒弟,培養出了一批先進工作者、工藝美術師和撈紙技藝傳承人。

“天天和同事一起撈紙、吃飯、探討撈紙技術,是一種快樂。”周東紅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周東紅 宣紙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日本 | 亚洲少妇综合一区 | 三级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 亚洲尤物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