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人物
張玉華:一個被“扶”起來的致富帶頭人
近日,家住汶川縣灞州鎮高半山克枯村(原大寺村)的張玉華收到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四川省2020年脫貧攻堅獎汶川縣唯一獲得者。
張玉華居住的克枯村坐落在汶川縣城西北,是一個典型的高半山古羌村落。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這里的村民一度觀念陳舊,產業技術匱乏,留守村民多為老弱病殘。2014年,該村被認定為貧困村。雙手三級傷殘的張玉華也被識別為貧困戶。
由于從小雙手被火燒傷,張玉華勞動能力較差;再加上丈夫常年患病,需要長期用藥,這個家庭一度入不敷出,艱難度日。
“為了生活,家里就種點土豆、玉米,一年又累又臟地忙到頭,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說起以前的艱苦生活,張玉華心里很不是滋味。
轉變來自國家的扶貧政策。
2014年,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張玉華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系列扶貧政策如春雨般滋潤著這個瀕臨崩潰的家庭,全家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川省林草局正是該村的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單位。在細致調研了該村情況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幫助克枯村大力發展青脆李、紅脆李等果木,改變了當地以糧食為主打的產業模式。
很快,張玉華和全村的村民就嘗到了科學種植帶來的紅利。
“地震后我們村就開始發展李子種植,由于不懂技術,產量很低,還裂口,一年收入也不高。”在村里開設培訓班后,張玉華每次都主動要求參加,一點點學習積累修剪技術、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知識。
慢慢地,她地里的果子不斷增產。
2016年她靠著李子收入,成為村里第一批脫貧的人員。特別是在2019年,張玉華家李子收入更是達到了10萬元。
脫貧后的張玉華并未滿足于現狀,她又開始嘗試發展養殖產業。
“以前家里只養了10來桶蜜蜂給地里的果樹授粉,也沒怎么管理,每年就自己吃,沒有想到賣。”后來在駐村幫扶隊的鼓勵和技術支持下,她決定也試試蜜蜂養殖。
經過幾年的發展,張玉華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2019年,已發展到150桶。
2019年,受強降雨影響,當地道路中段,蜂蜜滯銷,得知情況后,四川省林草局采取以購代捐的方式幫忙銷售蜂蜜500余斤,實現銷售收入3萬余元。
同時,她還嘗試通過暫借貧困戶產業周轉金發展馬匹養殖業。如今已養殖馬10余匹,按照目前銷售價格,又能實現幾萬元收入。
此外,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張玉華在李子樹下套種1畝羊肚菌試點成功,當年就實現收入1萬元。
到了2019年底,張玉華一算,一家人,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真正實現了脫貧目標。
2020年,村里發展黑鶩鴨養殖,張玉華一點沒猶豫,第一個報名。
“聽黨的沒錯。”張玉華很感慨,“就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大寺村才能有這么大的變化。大家不要再有‘等、靠、要’思想了,不要怨天尤人,靠自己的努力也能有好日子。”
據灞州鎮克枯村第一書記鐘毅介紹,從2016年退出貧困村序列以來,村民收入從只有5000多元,如今已增長到2019年底的1.4萬余元,極大改變了村中的生活狀況。“下一步我們將擴大羊肚菌產業種植規模,引入黑鶩鴨養殖,盤活全村旅游資源……”對未來,克枯村充滿信心。(王碩)
編輯:秦云
關鍵詞:張玉華 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