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廣西:百色脫貧攻堅"大格局"已成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是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體的特殊地區,山多地少,水資源缺乏,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勞動力綜合素質不高,產業發展落后,是造成百色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2015年精準識別時,百色全市有貧困人口68.2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0.25%,全市12個縣(市、區)中有9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個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1個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天窗縣,12個縣(市、區)都有扶貧開發任務。“可以說,百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之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百色市委書記彭曉春表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大力支持下,百色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民生工程和發展機遇,全力決戰貧困并取得重大成果。
點亮群眾脫貧路
“百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決定性進展!”彭曉春驕傲地介紹百色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績。
——貧困人口規模大幅度減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百色市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169.5萬人下降到2019年的3.78萬人,累計減貧165.7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48.95%下降到1.08%。特別是2015年底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共有9個縣(市、區)、729個貧困村、67.8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從2015年底的68.2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3.78萬人(含動態調整增加的3.7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25%下降到1.08%。
彭曉春特別介紹,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百色成立了四個工作專班,有力、有序、有效克服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農產品銷售、外出務工、扶貧車間復工、扶貧項目建設等影響,守住了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經過努力,百色目前剩下的3個貧困縣、170個貧困村、3.78萬貧困人口已基本具備脫貧條件,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勝利在望。”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提升。
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要先行。對此,彭曉春羅列幾個數據:2016年以來,百色累計投入133.78億元,實施農村道路建設或硬化項目,涉及總里程1.53萬公里;投入29.3億元,實施危房改造9.5萬多戶,惠及18.7萬人;投入近130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搬遷入住4.2萬戶18.18萬人;投入22.5億元,建成飲水安全工程6109處、家庭水柜6746座,惠及199.4萬人;投入75.29億元實施電力扶貧項目;投入7.59億元,為412個行政村接通了寬帶,建設了2281個4G基站……“目前,貧困鄉村的路好走了,鄉親們喝水不發愁了,住得更安心了,不用擔心停電了,再偏遠的地方也有信號上網打電話了,百色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2015年以來,百色累計新建學校共204所,補充鄉村教師10349人,發放困難學生資助資金51.63億元。通過“雙線四包”工作法,開展勸返勸學活動,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失學輟學學生。
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百色累計新建、改擴建市級、縣級醫院29個,鄉鎮衛生院153個,村衛生室1703個。創新開展健康扶貧工程“五個一行動”“一卡通”服務、“一站式”結算等工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2.75%,門診特殊慢性病報銷比例達90.77%,實現了“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在社會保障方面,百色全市低保對象、五保戶、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實現了應保盡保、補助標準逐步提高,實現了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全覆蓋。
——貧困群眾收入明顯增加。
發展產業、穩定就業,是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根本之策。
在發展產業方面,百色創新“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示范區+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大力發展芒果、油茶、桑蠶等特色產業,目前全市“5+2”特色產業覆蓋率為97.43%,覆蓋貧困戶19.63萬戶;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566個,帶動17.32萬戶貧困戶。
在就業服務方面,百色按照“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要求,累計幫助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42.78萬人;全市發展431家就業扶貧車間,帶動就業2.93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7500人;開發各類扶貧公益崗位8.95萬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8.74萬人。
——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發生明顯變化。脫貧攻堅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扶貧與扶志、扶智需同步進行。為此,百色大力實施愛心公益超市“以勞動換積分”的做法,結合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等活動,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比如德保縣燕峒鄉巴龍村舉辦“五美戶”評選活動,帶動村里形成了良好風氣。
——生態宜居環境明顯改觀。
百色統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幸福宜居鄉村。目前,百色市森林覆蓋率達78.2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排名第1位,空氣質量優良率95.6%,地表水質排全國水質優良城市前30位。開展脫貧攻堅“五凈一規范”行動,引領貧困群眾做到“院內凈、臥室凈、廚房凈、廁所凈、個人衛生凈、院內擺放規范”。現在,百色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更美了。
彭曉春介紹說,百色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底的755.24億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257.78億元,年均增長8.4%;財政收入從2012年底的98.11億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52.5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底的4774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2195元。“總的來說,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全市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領域共同發展,形成了相融互促、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闖出特色脫貧路
“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動,我們在工作中走出一條具有百色特色的脫貧之路。”彭曉春介紹說,百色立足實際,不斷探索創新,歸納總結出“九個一”工作思路:
一是壓實一批責任。出臺系列舉措,壓緊壓實市、縣、鄉、村四級脫貧攻堅責任。
二是落實一批資金。堅持扶貧優先原則,落實資金保障機制。2015年以來,百色市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扶貧資金428.5億元。
三是構建一個扶貧大格局。百色積極發動社會力量,累計爭取到深圳市財政幫扶資金18.83億元,深圳各界捐贈資金7.16億,中直定點幫扶單位幫扶資金61.17億元,社會幫扶資金5.3億元,惠及貧困群眾52萬人。
四是發展一系列特色產業。百色開展特色產業富民行動,實施芒果、柑桔等優勢特色產業“百萬畝工程”,著力打造以水果、甘蔗、茶葉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為主,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康養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為輔的扶貧產業體系。
五是深化一項活動,即脫貧攻堅先鋒行活動。百色突出黨建引領,探索推行村干部職業化管理;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基層黨組織應建盡建;實施農村黨員“紅色創貸”項目;開展“鄉村振興·爭創五旗”活動;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十百千”工程,全市1854個村(社區)都有了穩定收入來源;選樹了72名“黃文秀式好干部”,提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684名,占提拔重用總人數的53.2%。2017年,中組部在百色召開深度貧困地區黨建促脫貧現場會,對百色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六是遷移一批貧困群眾。百色創新推行易地扶貧搬遷五項行動、“8+N”責任制、“五不五有”管理模式、十項結合、四項保障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機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該經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獲得推廣。
七是弘揚一種精神,即百色起義精神和黃文秀同志優秀品質。具體來說,“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的百色起義精神,是新時代百色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而去年,紅土地上涌現出的“時代楷模”黃文秀,其優秀品質,正激勵著百色廣大干部群眾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而頑強奮斗。
八是創新了一系列脫貧舉措。百色創新打造了金融扶貧“田東模式”;創新推進低保審批權下放鄉鎮改革,被評為全國社會救助十佳案例;創新推出“三雙”工作法、健康扶貧“五個一”工程、“一站式服務”等系列工作機制,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充分肯定并在全自治區推廣。
九是強化一個保障。百色創新舉措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獲得中紀委、國務院扶貧辦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充分肯定。
收官之戰不松勁
“行百里者半九十。”彭曉春表示,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倒計時,迎來決戰時刻。百色將繃緊毫不放松、毫不懈怠這根弦,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特別注意解決一些問題和不足,如扶貧產業小而散,組織化、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村級基本醫療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
彭曉春透露,下一步百色將在五個方面再加把勁:一是在鞏固脫貧成果上再加把勁,加強監測預警,確保農村群眾不返貧不致貧;二是在強基礎補短板上再加把勁,嚴格對標對表“兩不愁三保障”,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補齊短板弱項;三是在保持戰時紀律上再加把勁,以鐵的紀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四是緊緊牽住“牛鼻子”,在黨建引領上再加把勁;五是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上再加把勁,一茬接著一茬干。
“百色即將迎來完成光榮歷史使命、迎接大考交上合格答卷的歷史時刻,迎來人民群眾期盼多年、甩掉貧困帽子的歷史時刻。我們將堅持靶心不偏、標準不變、力度不減,確保與全國、全區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黨中央、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彭曉春鄭重地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百色 脫貧 貧困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