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誕生在戰火年代中的隴東劇團

2020年10月29日 09:24  |  作者:張勁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937年,陜甘寧邊區慶環分區成立,分區黨委和專署設在環縣曲子鎮。1938年,慶環分區為認真貫徹毛澤東關于“我們要搞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的形式”的談話和第三科科長到延安“受訓”的有關精神,以及延安民眾劇團成立和演出的啟示,動議設立慶環農村文化改進會,開辦農村劇校。1939年6月13日,慶環農村劇校,即隴東文藝工作團的前身,在環縣曲子鎮曲子街成立,并正式開學。

隴東劇團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的傳承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本文講述的是其從創辦到成熟的故事。

▲1950年春,甘肅省委根據慶陽地委要求將原隴東文工團歸還老區的報告,決定將省文工團分出部分演職人員重返慶陽。從這張分別合影可以看出原隴東文工團抵蘭后不久的陣容。

▲1950年春,甘肅省委根據慶陽地委要求將原隴東文工團歸還老區的報告,決定將省文工團分出部分演職人員重返慶陽。從這張分別合影可以看出原隴東文工團抵蘭后不久的陣容。

“一斗麥劇團”

當時正值抗戰最艱苦、最激烈的階段。陜甘寧邊區慶環分區黨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宣傳部長彭飛等領導人十分重視戲劇工作,抽調趙寧一、史虎臣等人具體負責籌建工作。環縣曲子街工商戶和群眾“一升一碗湊麥一斗”作為活動經費,故群眾稱劇校為“一斗麥劇團”。分區政府各單位捐助了一些辦公用具和幾十元錢作為開辦費。劇校借用群眾窯洞兩孔、四間土房居住,作為教室和排練場。從冬學里選調李俊德等四五名教師,招收本地和國統區一批有文化的青少年,收編了流落到當地的西府皮影戲藝人張云、趙三、袁興貴等,組建了戲劇隊伍。

慶環劇校組織系統比較完善,設校長,下設有校務委員會、隊長、組長和4科10個股組。校委會下設劇務科、教育科、交際科、總務科。設俱樂部,主任內設調演組、訪識破組、戲劇交談會、學習檢查委員、文化娛樂委員、伙食委員、衛生委員、宣傳組。劇校共有演職人員40多名,校長史虎臣、副校長劉飛軍、教育科長張崇仁、劇務科長張云等,多為學員兼任。此外,主要學員演員還有龍有德、楊貴郎、梁聚寶、陳希民、慕崇科等15人。劇校還設有政治、國語、算術等課程。

馬文瑞、馬錫五等分區領導同志十分關心戲劇隊伍的建設,經常深入劇校作報告、開座談會、指導劇校工作。作為校務委員的趙寧一、墨遺萍更是經常來劇校講課,并為劇校編寫和排導了大量劇目。

“向前進,勇往直前!”

1940年7月11日,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命令,慶環分區各縣受隴東專署直接管轄,劇團改名為“隴東劇團”。期間在各地演出《苛嵐縣》《張鳳嬌》《十二把鐮刀》《鐘專員》等劇目。

1941年后半年,為了提高劇團的思想和藝術水準,劇團奉調赴延安魯藝受訓一年。其間,毛澤東親切為隴東劇團題詞:“向前進,勇往直前!”在延安魯藝和抗戰劇團學習培訓期間,博古、周揚、張庚、柯仲平、馬健翎、趙守一、彭飛等人為劇團作報告、講課、排戲。同時結合學習,劇團堅持每周為延安機關、工廠、部隊、農村演出二至三場。通過半年的培訓,使隴東劇團無論在業務上,還是思想上都有顯著提高。

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解放區包括隴東劇團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學習講話精神,積極宣傳演出。上級組織先后從延安魯藝、延大、邊區文協、民眾劇團、抗戰劇團、抗大七分校、隴東中學、民間班社、當地部隊及群眾中選調一大批文藝骨干充實到隴東劇團。其中有周國瑾、慕柯夫、程士榮、武玉笑、陳光等31人。先后擔任劇團主要領導職務的有趙守一、墨遺萍、史虎臣、劉飛軍(劉彪)、高俞秀、王俞、許少夫、田益榮、曲子貞、范景宇、黃俊耀、張力、王如東等。

隴東劇團在抗日戰爭時期,一面堅持演出,一面積極投入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運動,使文藝工作者在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不小的收獲,對劇團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劇團隨軍演出

解放戰爭開始后,隴東劇團堅持演出,配合部隊積極投入戰斗,運輸給養,運送傷員,向敵軍展開政治宣傳,寫標語、喊話、教育俘虜等。還有不少人直接參加戰斗,為保衛陜甘邊區立下了戰功。1946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調黃俊耀任隴東劇團團長。1947年元旦,劇團在慶陽縣城上演了他們自編自演的大型秦腔現代劇《閻王寨》和新編歷史劇《潞安州》。《閻王寨》一劇通過貧困農民劉德全一家遭受地主殘酷剝削迫害的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階級的慘無人道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使廣大勞苦大眾明白只有奮起抗爭、才能過上幸福生活的道理。該劇在慶陽縣城一上演,就引起空前轟動,人們對于這部新戲贊不絕口,認為該劇是隴東的《白毛女》《血淚仇》。之后,劇團在環縣專門上演《閻王寨》,當演到活閻王地主當場打死農民劉德全的時候,憤怒的觀眾沖上舞臺,痛打了扮演地主的劇團團長黃俊耀,從而創造出“最理想的演員”和“最理想的觀眾”的藝術效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閻王寨》被編入《國家優秀劇目選集》。

1947年2月,隴東劇團撤離駐地慶陽縣城外五里坡,隨隴東分區黨政軍機關轉移。劇團經二轱轆原、悅樂,一路急行軍到達華池縣柔遠城。3月,胡宗南三個旅向我駐驛馬關、白馬鋪、赤城大舉進犯,我軍奮起抵抗。3月6日西華池戰斗結束,3月下旬劇團轉戰華池縣悅樂鎮。隴東地委對劇團創作劇(節)目進行了審查。4月至5月,劇團隨王震率領的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轉戰合水(老城)、子午嶺,陜北直羅鎮、張村驛一帶,隨軍宣傳演出。12月,依據隴東分區黨委安排,隴東劇團內部開展了“四查”(即查思想、階級、立場、斗志)運動。并根據一些活生生的現實素材,創作了現代眉戶劇《四查》,批判了少數干部的不良作風,很有教育意義。

劇團1948年隨軍在環縣、華池縣宣傳演出,為慶祝三八婦女節,3月劇團編排演出了以宣傳婦女放腳為內容的現代眉戶劇《大腳好》,邊區干部群眾都興奮地說:“隴東劇團來了就有好戲看。”是年,隴東劇團有演職人員60多人。這期間,該團掀起了一個創作排演新劇目的高潮。

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中

隴東劇團深深扎根于隴東人民群眾生活的沃土之中,從慶環農村劇校成立,至1949年文工團開赴蘭州,先后編演了以自編現代劇為主,題材大都以宣傳抗日救國、人民英勇抗日、反對國民黨分裂、反對內戰、反映邊區革命和生產生活的大好形勢為主要內容的劇目。

其中,《滿天飛》歌頌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率領當地人民英勇抗擊日寇侵略的事跡;《保衛家鄉》依據抗戰時期,隴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粉碎國民黨頑固分子趙老五及其幫兇的進攻、保衛家鄉的真實故事而改編;《血淚仇》描寫河南農民王仁厚逃難到陜北,受到良好照顧,其子王有才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并被派到解放區暗殺其父,又險些毒死自己的兒子,后父子相見,王有才悔悟,他殺死國民黨長官,投奔革命。還排演了鼓勵人民群眾積極生產和改變落后習俗的劇目。像反映改造二流子的《動員起來》;表現批判反對算卦敬神之類封建迷信活動的《神仙怕打》;主要歌頌反映邊區勞動英雄張振財動人事跡的《城壕村》等。

演出的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秧歌劇、歌劇、活報劇等。演出因陋就簡,形式多樣,最有特點的是舊瓶裝新酒,即在傳統程式里加進新內容,新表演技巧,并予以不斷繼承創新。例如在演《血訓圖》時,角色穿時裝,粘胡子,卻提著馬鞭“耍口條”;八路軍指揮員上場“起霸”,和日本兵打仗提著步槍開“檔子”,給日軍臉上畫豆腐塊或太陽旗;開打時雙方上場念四句引子,然后自報家門:“吾乃日本皇軍是也!”八路軍是武生打扮,代表正面人物。這種演出形式,雖然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但未能很完美妥善地解決好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問題。劇團在后期幾年的演出中,力求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完美,從生活實際出發,繼承運用程式但不拘泥于程式,例如在《反蔣災》排演中,既繼承運用程式,又從藝術需要的角度,對程式進行大膽的創新改進,使該劇的演出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隴東文工團

1949年初,為迎接全國解放的新局面,隴東劇團更名為隴東文工團。國民黨馬繼援騎兵團1月襲擊了隴東分區機關所在地,干部群眾數十人被殺。隴東劇團也遭受劫難,劇團把一部分箱具馱走,把一部分箱具藏進當地的溝窯,進行轉移。轉戰于陜北三邊的三道川、薛家溝一帶活動。3月重返到華池縣油坊溝整編提高。5月,劇團團長黃俊耀赴北京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7月27日,隴東重鎮西峰解放。文工團隨軍由華池進入西峰,配合工作。8月至9月劇團由西峰出發,經平涼、定西,隨解放軍邊行軍邊演出40多天,沿途跋涉千余里到達蘭州。年底,中共甘肅省委決定:將隴東文工團更名為甘肅省文藝工作團,從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50年3月,應慶陽老區人民的要求,甘肅省文工團抽調陳子崗等30多人到西峰,又從本地選調部分人員,籌備創建慶陽專區文藝工作團,共50人,下設宣教、劇務、總務三個股。文工團以演出現代戲為主,兼演傳統劇。1952年4月,慶陽專區決定將寧縣人民劇團和并入慶陽文工團。同年,西峰實驗社解散,部分人員亦并入慶陽文工團。1953年,文工團正式改名為甘肅省話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級各劇團幾乎都由隴東劇團派生發展形成,如將隴東道情改造發展為隴劇的甘肅省隴劇團,創作并演出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的甘肅省歌舞團等,其主要領導和主創人員也均為隴東劇團培養出來的。

(作者系甘肅省作協、劇協會員)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劇團 隴東 演出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 亚洲国产美日韩欧美特级 | 久久重口味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婷婷久久人人爽人人爽 | 最新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