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詩書城下看小康
——四川省眉山市推動產業興旺走筆
在峨眉山陰,岷江河畔,坐落著一座2300年建制史的“詩書城”,這里不僅是“三蘇”文化的發源地,也是綠色生態示范城,更是氣候適宜、物產豐饒的宜居地,這就是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地處北緯30度,氣候適宜、物產豐饒,孕育出了“中國泡菜之鄉”“中國優質稻米之鄉”“中國柑橘之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等在全國都有名氣的農業產業。
近年來,眉山積極融入成都平原經濟圈,33家世界500強企業先后入眉,中國首家樂高樂園也在眉落戶,在奔赴全面小康的收官之際,眉山向世人展示著其奮進的碩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在農村。近年來,眉山農業農村面貌發生怎樣的變化?記者進行了走訪。
“583”產業撐起一片天
在眉山市青神縣百家池村,椪柑貼上“橘香百家”標識,銷往全國各地。依托于柑橘的高標準規模種植,百家池村人均純收入比5年前翻了兩番,成功當選全國“一村一品”柑橘示范村和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
柑橘是川果的一張名片,眉山市更是拔得頭籌。2019年,“眉山春橘”成功登上“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榜”榜首,全市種植面積超百萬畝,占四川柑橘總面積的1/4。
春橘酸甜,泡菜咸香。憑著一個泡菜壇,眉山泡菜出了百億產值的“東坡泡菜”產業。自2009年以來,眉山連續11年舉辦中國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中國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目前,東坡泡菜已躍身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眉山“583”農業產業體系日趨成型。東坡泡菜、眉山春橘、竹、生豬、糧油5大主導產業;奶業、禽蛋、水產種苗、東坡蜂蜜、彭山設施葡萄、仁壽枇杷、洪雅茶葉、洪雅藤椒8大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產業,按照“主導產業市上統抓、特色產業縣區主抓、先導產業融入全鏈、主管部門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全面推動,齊頭并進。
與主導產業相比,縣區主抓的特色產業個頭雖然不大,但卻各具特色,經過長期的市場檢驗,為當地農民提供了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鼎鼎大名的“彭山葡萄”先后在全國葡萄評比中斬獲11座金獎;洪雅茶產業年綜合產值約30億元;仁壽枇杷為當地農民增收近7億元。
新業態層出不窮
3年前,原本在大學做老師的向珊辭掉工作,回到老家悅園村種起了紅心獼猴桃。跨行創業,從零開始。因初涉農業種植,她反復查閱資料、咨詢果農、起早貪黑。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100多畝紅心獼猴桃大豐收,產量達60余萬斤。為解決銷售問題,她報名參加各類農民創業培訓,并建立起自己的電商平臺。
不久前,向珊效仿彭山葡萄節、貴平采桃文化節辦起了獼猴桃采摘節,活動當天吸引游客500余人,共銷售近萬斤獼猴桃。在悅園村,像向珊一樣的家庭農場有50余戶,靠種獼猴桃,村子全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200余人。
無獨有偶。在公義鎮新橋村,“稻香民宿”成為彭山農旅、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名片。早些年,民宿所在地雜草叢生,房屋破損。2017年,新橋村經濟合作社成立,全村閑置的農房、廢棄的磚窯廠等資源被盤活。
兩年后,眉山古堰芯橋農業發展公司成立,新橋村以“公司+合作社”模式,再將20余畝荒地打造成特色民宿、荷塘月色、稻香餐廳、親子樂園4大板塊,吸引周邊游客駐足,也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傳統鄉村變成了市民休閑后花園,農業與旅游、文化、科技、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深度融合、多元發展。據了解,2018年眉山市接待鄉村游客1080萬人次,實現綜合經營收入66億元。
精準幫扶促脫貧
“住在山旮旮里頭,路非常不好,種點糧食都是靠人背進去,娃兒讀書也很不方便。”四川仁壽縣懷仁街道黑虎社區貧困戶王金芳回憶起兩年前的大山生活仍記憶猶新。
2018年以前,王金芳一家住在偏遠的山里,出行很不便。受益于國家扶貧搬遷政策,一家五口搬進緊鄰珠嘉場鎮的小樓房,3個孩子都去了鎮上讀初中。經社區幫助,夫婦倆就近找了工作,并種植3畝多藤椒,家庭年收入從搬遷前的八九千元增長到如今的5萬多元,徹底告別了大山里貧苦的生活。
王金芳家的脫貧故事只是眉山市踐行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一個縮影。自“十三五”以來,眉山市成功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2902人,涉及6區縣120個鄉鎮996個村。2018年底,11968戶貧困家庭搬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小山村,開始擁抱新時代美好生活。
為做好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近年來,眉山市組織市、縣、鎮、村(社區)各級為搬遷貧困戶出謀劃策,引導發展特色產業12366人、現代服務業2086人、自主創業、安排公益性崗位、就近就業安置6078人等。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產業 眉山 小康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