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從扶貧到振興:社會企業如何助力鄉村發展
“當我提出在村子里開一個咖啡館,而且是用一個豬圈和廢棄的房子來改建時,大家覺得非常好笑,認為我在異想天開。”云南古秾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鄒長斌說。事實上,這個名為“豬窩咖啡”的咖啡館已經在昆明市的光崀村開起來了,還成為了“網紅”,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參與運營,并成為“鄉村創客”。
10月30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上,鄒長斌在名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見證社會企業的力量”的分論壇上分享了鄉村發展項目運營的故事。此次論壇有不少類似的鄉村發展案例被分享。隨之一個議題浮出水面:在鄉村振興領域,社會企業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所謂“社會企業”,迄今未有權威定義,一般認為它是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機構。目前,我國不少地方出臺了鼓勵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也有了相應的認證標準。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逐漸收官,絕對貧困問題被消除。貧困群體解決了溫飽,下一步如何發展?這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扶貧主體重點思考的問題。
碧桂園集團自20世紀90年代起即開始扶貧,2018年,更是將扶貧上升為主業。截至目前,該企業的扶貧范圍覆蓋了57個縣(市區),捐助額超67億元,受益超36萬人。這家企業深受社會企業理念的影響,在扶貧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也在探索鄉村發展的路徑,探索社會企業的創新發展模式。碧桂園集團黨群社責部總監潘定國表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銜接,有3個關鍵:“一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更加關注人本身,不僅關注村里有威望的人,也關注創業青年,而且不忘深度貧困戶;三是產業發展是重要方向。”
聯合鄉建工作室創始人孫大鵬則認為,鄉村發展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策略。他和團隊在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調研發現,不少鄉村地區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而在山西省的一些地方,當地打造美麗鄉村也做得很好。基于這樣的情況,孫大鵬認為鄉村發展有兩點尤為關鍵,一是應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模式,促進經濟循環,將鄉村的本土文化、生態保養與城市商貿和網絡科技結合起來發展;二是集約利用土地,守住耕地紅線,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在山西省長治市的項目點,孫大鵬和團隊不僅為當地引入教育資源,還對村落的古建筑進行改造和開發,通過參與式規劃,讓本地百姓、專業人士和志愿者都參與到項目中來,逐漸讓村莊美麗起來。
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是一家社會企業,該企業總經理黃志友認為,推動鄉村振興有3個層面:產業、人才和文化。
“我們主要的模式是,通過農產品短鏈直銷、直供的產業模式,促進產銷的精準對接,既保證消費者的健康,也保障農民的利益,促進產業精準扶貧。”黃志友介紹,在業務發展的同時,自2008年起,小毛驢市民農園每年都招募10位年輕人,讓他們參與整個農場的生產運營過程,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鄉村創業青年。
黃志友還介紹,在文化層面,小毛驢市民農園還舉辦多種活動,“通過文化把鄉村的美、價值和需求結合起來”,促進了城鄉互動,讓市民和農民有更多溝通。
除了“豬窩咖啡”,鄒長斌和團隊還有多個實踐案例,直接從文化角度切入鄉村發展。比如在去年,他的團隊招募了60余位藝術家進入一個項目村,與村民一起創作,其中有繪畫、雕塑作品,藝術家和村民還共同創作了“村歌”,村莊的樣貌有了很大改變,效果超出預期。
“目前的扶貧工作,大多都是基于物質、產業層面的,但是我認為,從鄉村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還要有精神與文化層面的扶貧。”鄒長斌說。
不管哪個層面,社會企業的確在鄉村發展方面有著多樣化的實踐。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汪躍云認為,社會企業的獨特作用在于其背后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對創新的天然訴求。現階段,慈善基金會可以成為社會企業的合作者或引導者,在未來,可以搭建系統性的平臺,聚合更多社會資源,促進社會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健認為,相比于其他類型的機構,社會企業更容易沉淀在鄉村并發現市場機會。“社會企業是一個新生事物,如果說在脫貧過程中尚未來得及完全釋放它的潛力,那么在未來鄉村振興的長期過程中,社會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去試錯,可以探索出更多商業模式,發展空間也會更大。”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鄉村 企業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