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科技人物
我的四次南極科考(科技名家筆談)
作者張青松肖像畫。
本版畫家張武昌繪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后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1980年1月至3月,我和國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同志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此后至1989年間,我又獲得了3次赴南極考察的寶貴機會。
第一次是倉促上陣,我和董兆乾同志一起,訪問澳大利亞凱西站,隨澳大利亞南極局局長麥科先生訪問了麥克默多(美)、斯科特(新)和迪蒙·迪爾維爾(法)3個南極考察站。1980年1月6日離京,3月21日返回,共計75天。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出發前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愿,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
第二次前往南極考察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做我的專業——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和管理南極考察站的經驗。此行收獲多多:采集各類標本樣品8箱,運回北京后同我所在單位的謝又予、李元芳、金力等及外單位專家李家英、藍琇、勾韻嫻、朱之文、劉燕君等同志合作研究,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南極研究論文集——《南極維斯福爾德丘陵區晚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我給南極辦公室的越冬考察報告匯集了戴維斯站的建設和管理經驗,提出在南極半島、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德角可作為中國建站的3個優選地點。這對日后我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和管理都有幫助。令我欣慰的是,我國于1985年和1989年在喬治王島和拉斯曼丘陵分別建成長城站和中山站,而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也將于2022年在羅斯海西北角恩克斯堡島建成。
第三次是去喬治王島,是為參加興建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的副隊長,我盡心盡力,為選站址、協助指揮建站和科學考察作出了應有貢獻,還在構筑碼頭搶險中折斷了兩根肋骨。
第四次前往南極是進行冰緣地貌與環境變化研究。1988年,我如愿再次來到南極冰雪世界,在咱們自己的長城站上開展科考工作,在李果隊長和第5次南極考察隊同志的幫助下,我獲得了全年測量數據,之后據此撰寫出有意義的論文——《東南極大陸維斯福爾德丘陵與西南極喬治王島冰緣地貌的比較研究》。1992年,該論文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6次南極地學討論會上宣讀,獲得好評,文中給出的石環發育過程和擴張數據是對定量研究極地冰緣地貌的一項貢獻。
離開南極考察第一線將近30年了,但我一直關注南極科學研究工作,感慨于這些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南極考察取得的巨大進步。我為一代又一代參與南極考察的青年才俊所獲得的成長而高興,也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關注和熱愛南極考察事業而振奮。非常期待,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國南極考察事業有更大發展,對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最早登上南極大陸考察的兩位中國科學家之一、首位在南極大陸越冬的中國科學家、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副隊長、南極長城站副站長,曾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貌研究室主任)
編輯:何方
關鍵詞:南極 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