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浦東開發開放是對中國道路的最好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許多國際人士弄不明白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重要講話給出了很好的回答: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實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道路”的最好詮釋。
首先,浦東開發開放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創新和建構。30年來,上海浦東誕生了眾多“全國第一”: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等等。這一系列的“第一”所代表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創新。我們或許對“創新”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在當時卻是有著“顛覆性”意義的。如,20世紀90年代初,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是嚴格保密的。浦東開發開放率先打破慣例,面向全世界征求方案,搞國際招標,還邀請外國專家參加上海市市長國際咨詢會議,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拿出來請全世界專家討論,這是破天荒的,不僅打破了制度的舊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態度和決心。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更是一次革命性嘗試。上海市領導特地當面請示鄧小平同志,鄧小平同志則給予鼓勵,表示:“辦了再看。辦了不好,我們再改嘛!”上海證券交易所于是在1990年12月破冰成立!
其次,浦東開發開放代表的是“中國”,不只是浦東,或者上海。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是30年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改革風起云涌,黨中央全面研判國際國內大勢,統籌把握改革發展大局的情勢下所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把我國改革開放推向縱深的嶄新篇章。
1990年春天,鄧小平同志在聽取上海關于開發浦東設想的匯報后,就明確指出:“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因此,“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于是,“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就成為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的宗旨。用浦東開發開放實施者的話,便是“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浦東代表中國,對標的是國際最好,全球最高!”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浦東是“新區”不是“特區”。不搞特區,意味著浦東開發不倚重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不搞外來制度的簡單“移植”或者“拿來主義”,而是依靠自主改革,進行制度的自我生成和建構,因而更具有制度和道路探索的意義。
新征程上,我們要把浦東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浦東定會成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好詮釋者!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編輯:秦云
關鍵詞:浦東 開發開放 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