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抓創新 謀高質量發展未來
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夯實自身“護城河”的“牛鼻子”。中國民營企業從小到大發展到今天的地位,其中重要的制勝法寶就是靠創新。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無疑給以創新作為制勝法寶的民營企業帶來更大鼓舞。
受訪企業家們普遍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及其通過的建議在為中國未來5年以及15年擘畫發展新藍圖的同時,也為中國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繪就了一張新的藍圖。“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民營經濟的高質量未來。”
■■爭當“排頭雁”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動力,而在國家鼓勵創新的大環境下,民營企業的創新力量正在得以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為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應發揮出更多應有之力。”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祎如是說。
周鴻祎舉例說,就拿我熟悉的互聯網行業來說,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種蓬勃的創新力:新技術涌現,為推動互聯網產業發展造好了輪子;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讓新技術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培育出很多新興產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推動中國互聯網科技高速發展,完成了從追隨者到趕超者的轉變。這些成績的取得在很多關鍵環節上民營企業都成了創新舞臺上的主角。
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微觀基礎的最大主體,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有相關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專利申請數、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七成以上。“充分激發出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對促進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有巨大作用。”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謀篇布局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國家鼓勵創新的大背景下,該如何更好地激發出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
對此,沈建光認為,從國家層面,可以從改善營商環境,給予高科技企業更多稅收優惠和政策便利,注重推動技術人才國際化流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更多鼓勵支持。而相對于國家層面,企業更需自我發力,首先要加強自主研發,突破核心“高精尖”技術,同時注重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并在人才創新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周鴻祎也表示,“作為民營企業,我認為有這幾點要堅持到底:一是民營企業應該主動承擔起技術創新的責任,同時加強與政府、科研、學界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與發展;二是民營企業的創新應該緊跟市場需求,解決行業痛點,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三是民營企業的創新要服務人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周鴻祎說。
■■練就“必殺技”
當下,“卡脖子”一詞已經成為中國創新領域的高頻熱詞。從跟跑到并跑,在很多行業技術領域,在關鍵的沖刺階段,那就看誰能拿出最核心的“必殺技”,這一點作為身處市場浪潮下的民營企業更是深有體會。
一直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頭雁的新松公司已經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5大系列百余種產品,產品已累計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新松公司董事長曲道奎看來,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因此只有一直堅守“只創造不仿造,只引領不跟隨”的創新理念,才能走在機器人技術及產品發展的前沿。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不過,曲道奎也提出,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調整和升級的關鍵時期,由過去低水平的定位開始向高端發展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深度思考客戶需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一些工業領域“空殼化”“缺心少腦”等突出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可控和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能有半點松懈,還需“系統發力”。
曲道奎口中的“系統發力”是指“硬科技+軟實力”二者缺一不可。他坦言,雖然我國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獨立完整”,但相應的高端工業軟件市場80%被國外壟斷,伺服、編碼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主流市場被國際巨頭占據。雖然經過多年攻關,在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領域取得多項技術突破,但并沒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軟件控制平臺產品,我國高端裝備仍“缺芯少魂”。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必須加強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投入,打造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和控制平臺,保障智能制造產業供應鏈安全。”曲道奎建議說。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促使電商、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云計算、大數據、AI、AR等技術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的數字技術再次實現了大跨步發展。
對此,金山云數字政府事業部負責人周瑞龍表示,我們已經能看到我國在數字技術方面的顯著優勢,這些新的優勢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在“后疫情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已經不是簡單的經濟引擎,以它們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將開啟社會資源的重新調配,有助于推進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提升各行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但周瑞龍也提出,在各種創新優勢中,民營企業應該高度重視在原創技術方面下大力氣,做出自己的行業“必殺技”,這將是未來對民營企業尤其是技術類民營企業最大的考驗。而此次《建議》中已明確提出,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這些都將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
■■發揮創新力
人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載體,而企業家則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靈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對此,有著北大基因的明略科技CEO吳明輝深有感觸。在學生時代,吳明輝就一直崇尚創新精神,大學期間就參加了各種技術設計比賽,這種基因一直延續到他創辦的企業中。目前,明略科技已經成為領先的全球企業級數據分析和組織智能服務平臺企業。
吳明輝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產業和技術實現突破、從“并跑”向“領跑”階段邁進的上升期。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產業界和企業家可以說更是責無旁貸,我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
而要想抓住這輪難得的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機遇,吳明輝認為,企業一方面應該從發展戰略層面給予高度的重視。另一方面,還得從戰術層面進行科學的部署,這至少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要持續加大創新方面的資金和資源的投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是基礎。同時在企業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載體,必須以全球視野吸引和集聚一流人才。最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者要在企業績效評估和分配體系中,應該對創新給予更高的權重。唯有如此,才有機會成為一家創新活力旺盛的引領全球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
與吳明輝有著同樣情懷的柔宇科技CEO劉自鴻留美之后回國創業,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35位35歲以下創新者”之一。從求學到創業,他一直信奉唯有創新才能讓我們贏得主動權,特別是在當今全球的科技變革競爭激烈,源頭性的科技自主創新才能讓我們占領行業發展制高點。
劉自鴻告訴記者,柔宇所在的柔性電子產業是一個全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柔宇實現了“從0到1”自主可控的柔性電子技術,完成了“從1到N”的產業創新,包括推出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和建成首條全柔性屏量產線。目前已在柔性顯示、柔性傳感等領域擁有廣泛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并成功應用到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文娛傳媒、運動時尚、辦公教育等六大行業,與全球500多家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這給了我們更大的鼓舞。”劉自鴻透露,在“十四五”期間,柔宇科技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繼續做好原始創新的同時,加速“從N到N+”的應用創新。柔宇也正在不斷地開拓柔性電子應用的深度和廣度,與合作伙伴構建柔性電子產業生態圈,以更加完善的生態圈來加速“十四五”時期柔性電子產業發展,為不同行業釋放柔性電子產業的新動能。
編輯:秦云
關鍵詞:創新 高質量發展 民營企業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