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上海臨港新片區改革創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高質量發展藍皮書: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0)》發布
11月14日,中共中央黨校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了《高質量發展藍皮書: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長三角在自貿試驗區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上海臨港新片區改革創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藍皮書指出,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該地區工業基礎扎實,產業平臺健全,科技水平總體較強,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條件。從產業平臺看,2018年江蘇、上海、浙江和安徽每千萬人口的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均排在全國前1/2,省級開發區數量更是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占據明顯優勢。高水平成體系的平臺載體群為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創新能力看,長三角城市群是全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先地區之一。2018年,上海、江蘇、浙江R●D經費分別為1359.2億元、2504.4億元和1445.7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4.16%、2.7%和2.57%,均超過全國平均2.19%的投入強度,在全國分別排名第2位、第4位和第6位。充足的經費保障為長三角創新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可以說,長三角城市群具有強烈的創新驅動特征,為城市群包容性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和競爭優勢。
從產業競爭力看,長三角城市群產業體系健全,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據統計,長三角城市群集成電路產業占全國的50%。根據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投資環境指數,在長三角地區,上海領頭羊地位穩固,南京、蘇州、杭州三市位列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代表城市為無錫、寧波、南通、合肥等,近年發展勢頭迅猛。
藍皮書提出,從總體經濟布局看,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呈現以上海為頂點,以蘇錫常延至南京、合肥、蕪湖,南通延至徐州,寧波延至杭州為骨架的“傘狀”推進態勢,“東重于西、海重于陸”格局突出。從發展動力看,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等核心城市為引領,以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為支撐,各類城市共同發展的動力系統。城市群包容性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主要任務在于處理好“東西”“海陸”關系,利用傘狀經濟格局實現經濟包容性發展的“涓滴”帶動效應。
編輯:秦云
關鍵詞:臨港新片區 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