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科技人物
古人類基因密碼破譯者付巧妹——
她的腳步,向著時光深處古DNA研究,我們沒有落在后面。
——付巧妹
圖為付巧妹。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從古基因組學的門外漢到站在該學科前沿,過去10多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一直在迎接挑戰(zhàn),其中3道難關(guān)的跨越尤為關(guān)鍵。
2008年,通過碩士導師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付巧妹爭取到有可能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讀博士的機會。按照合同,她要在6個月的考核期內(nèi)證明自己可以勝任古基因組學研究工作。
古基因組學是個新學科,碩士期間付巧妹從事的是骨骼研究,沒有基礎、交流不暢,如何得到德國老師的認可,是她科研生涯的第一道難關(guān)。
“當時我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力把事做好。”付巧妹回憶,她通過看文獻補課,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動請教,哪怕問題看上去很傻。4個月后,她的自學能力和研究潛力被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古基因領(lǐng)域泰斗斯凡特·帕波教授看中。從此,她一頭扎進古基因組學領(lǐng)域。
2013年,付巧妹和帕波教授團隊聯(lián)合開發(fā)的古核DNA捕獲方法,解決了古DNA不易獲取的難題。2014年,她領(lǐng)銜的一項研究,首次提出了現(xiàn)代人祖先進入亞洲的路線并非只有南線的觀點,增加了人們對人類起源的理解。該研究入選《自然》雜志“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之一。
今年5月,《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了付巧妹團隊主導的一項成果,該研究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qū)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huán)。這項研究從2012年開始籌備,歷時8年。其實早在2014年,付巧妹團隊便成功獲得論證結(jié)論的幾個關(guān)鍵樣本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但她精益求精,總覺得還需要繼續(xù)尋找證據(jù)。
當時,付巧妹和她的團隊并不確定這項研究能做出來,與此同時,國外科研團隊也正在研究相關(guān)問題,隨時可能搶先做出結(jié)果。要不要先發(fā)表已有的成果,是擺在付巧妹面前的第二道難題。“做就要做得沒有疑慮。”付巧妹說。之后,她和團隊又鉆研了6年,抽絲剝繭,終于拼就了一幅中國史前人群的起源地圖。
2010年前后,古基因組學學科起飛,緊跟國際前沿需要提前布局。在國外求學時,付巧妹每年回國幾個月,幫助籌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
2016年1月,付巧妹正式回國。從研究者向?qū)嶒炇抑魅无D(zhuǎn)變,付巧妹遇到了第三道難關(guān)。規(guī)劃課題組方向、設置團隊、爭取經(jīng)費,她幾乎把家安在實驗室。如今,她組建的一支國際化團隊,已成為古DNA學科不可忽視的力量。
“我對團隊的未來很有信心,也很欣慰,古DNA研究,我們沒有落在后面。”付巧妹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研究東亞人的過去。
付巧妹坦言,自己很幸運,搭上了古DNA研究的快車。而面對困難時,不受到外界干擾、專注做研究,則是幫助她走到現(xiàn)在的訣竅。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4日 11 版)
編輯:董雨吉
關(guān)鍵詞:付巧妹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