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萬物各得其養以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弄拉實踐
地處喀斯特巖溶大石山區的弄拉,是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古零社區的一個自然屯。弄拉過去遭遇過樹木全被砍光的“大劫難”,痛定思痛后,通過封山育林、保護植被等一系列措施,走上了生態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的弄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08年的3500元,一路飆升至2019年的24380元。
弄拉成功治理石漠化形成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致富的新路子,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
弄拉的過去
弄拉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100公里,距馬山縣城25公里。這里石山林立,石多土少,土層淺薄。沒有河流、沒有沃土,貧瘠的土地零零星星分布在山石嶙峋之中。
“地無三尺平,山無三寸泥”“瓢一塊、碗一塊、一個草帽蓋三塊”正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弄拉,在壯語里意為偏僻的角落。清朝年間,因逃避兵荒馬亂和災害饑荒,幾戶人家從四川一路風塵仆仆遷徙來此。山深林密既可以躲避戰亂也有豐富的山林果子可以飽腹。
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于人們粗放式的利用,弄拉附近25個山頭的樹木被砍得精光。裸露的山石無法涵養水分,石漠化的危害日益嚴重。曾經一片綠意與生機的弄拉變得越來越清瘦貧瘠。
經過尋找適宜落腳生存之地的痛苦選擇,弄拉屯人還是決定堅守這片祖宗選擇的大山,想辦法把日子過下去。
其實,弄拉人一直有著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兩大傳統:
一是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把一個湯圓掛在門前樹干上,在山泉出水口燒一炷香火,祈求樹木快長,清水長流。這源于他們認為,是樹涵養了水源,是水澤被了后世,樹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水是他們的生命源泉,人吃湯圓,樹木應當先“吃”。
二是,男女老幼要齊上山,揮汗如雨大造林。每戶每個勞動力每年要種10兜竹子,多種不限。
這兩個傳統,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如今,弄拉屯人決定,要繼續把它們發揚光大。
“三個一”助力弄拉生態恢復
20世紀70年代末,高中畢業的李榮光回到弄拉屯,被鄉親們推選為生產隊長。自小目睹了樹木被“砍光燒光賣光”的惡果,李榮光與大家一起定下了“砍一補六”的村規,并施行起“三個一”。
管住“一把刀”——禁刀進山,還青山本來面目。屯中派人每天一大早就到山林內巡邏,嚴防死守,不準任何人進山亂砍樹木;制定了嚴格的村規民約,村民確需上山砍樹的,必須先種下樹苗。砍一棵樹,先要種下6株苗。
侍弄“一把火”——“釜底抽薪”,給林木減壓降負。屯中一改祖輩沿襲的三塊石頭壘成灶、消耗大量柴薪的傳統做法,家家建起省柴灶。只準村民上山撿拾枯枝敗葉做柴火;并集資買回一臺柴油機發電,除解決照明問題,多余的電量用來做飯燒菜。屯里爭取上級政府扶持,免費建起了沼氣池,鼓勵有條件的人家使用液化氣。
突出“一個造”——植樹造林,讓青山永葆本色。
逐漸的,弄拉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不僅植被擴大,森林覆蓋率上升,水源也有了保障。
1998年和2008年,廣西大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很多石漠化嚴重地區山體滑坡、糧食絕收,弄拉卻安然無恙。2009年,大旱席卷著半個中國,我國西南地區大部分大石山區成為干旱重災區,弄拉卻成為旱區罕見的“綠洲”。
由于種得多,竹子又長得快,弄拉這種“以短養長”的造林辦法與村民短期需求結合了起來。
20世紀90年代,李榮光帶領村民有序開發當地的木材資源,“弄拉出品”的辦公家具銷到了南寧。那年春節,靠集體收入買回的發電機在弄拉轟鳴,村民們第一次用上了電燈,第一次看到了保護“綠水青山”的價值。
除了“造”竹子,弄拉屯人還逐漸發展適應石山地區生長的果樹、木材、藥材的種植,探索出了適合石山地區發展的“山頂林、山腰竹、山腳果、地上糧”的生產模式,形成了“以林為主、林果結合、套種藥材、綜合經營”的綠色經濟新格局。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態重建示范區、弄拉巖溶動力學監測站、弄拉巖溶生態教學科研基地的牌匾也相繼掛到了弄拉屯。
新產業助力擺脫“成長的煩惱”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守著森林覆蓋率超過90%大山的弄拉人,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樹木不能隨意砍伐,耕地不斷減少,果樹質量退化,村民收入徘徊不前。
如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確保群眾增收?弄拉想到了將“綠水青山”兌換成“金山銀山”的新途徑——休閑度假旅游。
發展休閑旅游,弄拉屯有著天時地利的優勢:29座山峰合圍成12個弄場,風光秀麗;有藥用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十幾種;森林覆蓋率高,是個天然大氧吧;氣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溫度在23℃-24℃之間,是避暑的好去處;離縣城20多公里,離首府南寧約100公里,交通便利……
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以弄拉為核心、以“弄拉”命名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借助這個“品牌”,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弄拉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他們采取“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開發旅游產業。
村民以土地、自留山林承包經營權量化入股,村民占股60%,投資人占股40%,共同參與開發經營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解決了村民在家門口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2008年之前,弄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500元左右;到了2012年,全屯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2015年以來,弄拉年均接待的游客人數超過30萬人次,餐飲收入和農特產品銷售年均收入超過60萬元。弄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達14500元,2017年達19260元,2019年達24380元。
2017年開始,弄拉連續成為三屆“環廣西公路自行車國際巡回賽”(第四賽段)的終點,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和山地運動愛好者的光臨。2017年,弄拉生態旅游區獲評為廣西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入選全國優秀旅游項目。
弄拉模式帶活了一個縣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弄拉半個世紀的實踐,深刻揭示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道理。
隨著弄拉的日益發展,馬山縣各鄉鎮也行動起來,積極學習借鑒經驗。
2013年,馬山縣借助弄拉生態品牌影響力,構建了環弄拉生態旅游區。該生態旅游區以弄拉自然保護區為核心,涉及白山、古零、古寨、加方等4個鄉鎮38個行政村,總面積100萬畝。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中國弄拉景區逐漸形成規模、產生效應。
例如,古零鎮圍繞“山水名鎮·詩畫古零”的發展定位,以建設“廣西一站式時尚生活基地”為目標,在加快建設和完善金倫洞和靈陽寺等景區景點的基礎上,先后打造了小都百、三甲等鄉村旅游示范區和一批星級農家樂。
白山鎮在建設完善三潮水山莊、大同壯族會鼓傳承基地的基礎上,以打造“桃李村”鄉村旅游為試點,加大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力度,并建設了沃柑種植、無公害蔬菜生產、現代特色農業等一批產業化基地,實現了“植樹造林—生態保護—觀光旅游—采摘增收—脫貧致富”的目標。
從3200畝的弄拉屯,到12.7萬畝的弄拉自然保護區,再到100萬畝的環弄拉自然生態旅游區,“弄拉模式”的成效越來越明顯。
如今的弄拉人感覺自己發展的速度還有點慢。“景區規模和水平還不夠大、不夠高,旅游服務還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看到了差距,弄拉人反而干勁滿滿。
李榮光現在是弄拉旅游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走進新時代,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弄拉的綠水青山保護得越來越好,把旅游發展得越來越生態,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弄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