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應急管理部稱2020我國氣候年景偏差
委員建議:經濟布局、生態建設要合理利用風霜雨雪2021年1月2日,應急管理部對外公布了2020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這里既包括夏季南方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也包括華北西北低溫冷凍災害,還包括干旱、臺風與地震。據統計,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8億人次受災,591人死亡失蹤,10萬間房屋倒塌,176萬間房屋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9957.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701.5億元。
用接近應急管理部人士的話說,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而在天有不測風云之時,科技能否幫助我們未雨綢繆、將自然災害對經濟生活的損失壓縮到最小?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表示,過去5年,我國氣象部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沒少“琢磨”,未來,科技一定能進一步為“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保駕護航。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國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次高,發布地域廣,災害損失重,社會影響大。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經濟損失占全部自然災害的70%以上。特殊的自然條件使我國處于多種自然災害的復合作用中。一旦打破‘平衡’的自然變異發生,會波及其他自然系統,改變原來‘安全’的平衡狀態,引發各類自然災害。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災害的相互耦合影響更加突出。廣大農村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仍然很大,不少農村人口會因災致貧或因災返貧。”相比“年景”論,和風霜雨雪打了30多年交道的朱定真,更愿意談規律與趨勢。
世界氣象組織曾列出包括風險和災害管理、海洋和海上業務、陸地運輸、農業部門、能源、自然資源管理、金融部門等在內的18個與氣象保障相關的領域。
“我國氣象部門一直努力通過提高檢測預報水平,保障社會生產和生命安全。‘十三五’期間,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據朱定真介紹,5年來,一張“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天網”已悄然拉開。與此同時,一張覆蓋神州的“地網”也在不斷延展——216部雷達組成新一代天氣雷達網;7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9.6%,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建成集生態、環境、農業、海洋、交通、旅游于一體的專業氣象監測網。
此外,氣象部門還在傾力打造四件“天”字號重器——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天衡”、綜合氣象觀測產品系統“天衍”,向著預報精準的目標邁進。
“我們還建立了全國5公里分辨率的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和面向多領域的影響預報業務。全國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6%,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臺風路徑提前到3-4天,初步形成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業務體系。”朱定真這樣說。
展望未來,朱定真表示,受氣候變化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生物安全等受到威脅不確定性將進一步趨多、趨強。我們要做的,是科學認識氣候,主動適應氣候,合理利用氣候,努力保護氣候。在生態建設中,要根據氣候條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在經濟布局中,也應注意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城則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科學有效防御氣象災害,趨利避害,又能夠在適宜的氣候承載力下“天人合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
編輯:秦云
關鍵詞:氣象 自然災害 經濟布局 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