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訪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青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三農”的工作重心已發生歷史性轉移,即從過去“脫貧攻堅”邁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
就此,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青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提出,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鄉發展質量日益提升,城鎮輻射帶動農村能力不斷增強,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條件。但同時,許多問題也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農村人口單向流出,帶來鄉村“空心化”;進城易留城難穩住更難,人口遷移“候鳥化”;鄉村產業發展滯后,吸納就業弱勢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較突出;人力資源和專業人才短缺化;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進村、90后不提入鄉已成為普遍心態,這些問題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樣的現代化是沒有質量成色的。”在李青看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解決好“三農”問題仍是重中之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懂農業愛農村親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含金量高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尊嚴、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如何推動鄉村振興走穩走實?為此,李青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和搬遷撤并分類型,制定實用性的鄉村發展規劃,推動城鄉區域融合循環發展。準確把握鄉村的個體差異性和發展走勢,明確鄉村高質量發展目標,統籌發展與建設,實現理念等值。
二是著眼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加快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剝去“農民”貧窮落后的身份標簽。同時拓寬新型職業農民來源,用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大學生、社會青年、專業軍人等多層次人員主動參與農業,激勵外出農村人口返鄉就業,促進農業市場經濟主體多樣化,培養大批不同農業技術的“土專家”,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使用,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機作業精度,減少收割環節糧食浪費,同時繼續加快科學儲糧設施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保護。
四是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做到“有地可種”的同時,通過土地確權后的自愿、合理流轉,把鄉村土地變成農民的一項資產,農民成為企業的股東,建設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現代化農業,使農民從財產性收益和產業資本投入中獲得穩定性收益,開啟綠色轉型,破除環境束縛,實現土地等值。
五是以城帶鄉,鄉為基礎,出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指導意見和配套措施。打造高質量的鄉村物質空間,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水平和質量,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農房建設質量,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發展農村,讓外來的人想留住,讓外出的人想回鄉,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的“樂土”,實現城鄉等值。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鄉村振興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