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聚焦
運河文旅看淮安
“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江蘇淮安,一座被譽為漂在水上的城市。這水,便是古稱邗溝的里運河。新年伊始,淮安運河辦的工作人員又開始了新的忙碌。籌備策劃主辦運河沿線城市“運河味道”美食大賽,籌建大運河文學創作基地……從2013年初開始,淮安市委、市政府持續開展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有味道的里運河文化長廊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
里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自淮安清江浦至揚州瓜洲古渡入長江。漕運興盛時,淮安曾與杭州、蘇州、揚州齊名,為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有“南有蘇杭、北有淮揚”之說,經濟的繁榮也讓運河兩岸到處可見的古跡、古遺址串聯。
“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自南向北,里運河文化長廊之行第一站便是淮安漕運博物館。淮安市政協常委、文史專家季祥猛介紹,淮安處于古淮河與京杭運河交點,為運河由南轉北的關鍵地帶,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設立漕運專署,宋代東南六路的糧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師。明清時朝廷在淮安設立漕運總督公署。作為明清兩代融“漕、河、鹽、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華一時,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駐蹕此地。
淮安漕運博物館采取我國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總體為“品”字形布局,館內將現代化的高科技演示與文物史料巧妙結合,全面展示了中國漕運的恢宏歷史和燦爛文化。180度巨幅投影卷軸與藝術沙盤模型的創意式組合,還原漕運文化燦爛輝煌的歷史原貌。船型超級互動桌更充分體現了游客與歷史的互動。它依照船的造型,分別排布漕神、海神、漕運與西游記、運河龍舟等10大塊漕運民俗方面的內容。游客選擇觸發點,桌上相應的內容隨即發生變化,并且所有畫面的變化會由桌面任意觸發位置貫穿至整個桌面,令參觀者流連忘返。
從漕運博物館乘船向北,便可到達千年河下古鎮。古鎮建于春秋末期,街道以條狀石板鋪成,人稱石板街。在石板街漫行,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進士屋、舉人宅在多處可見,時刻都能夠感受到濃郁的書香氣息,說河下古鎮是全國進士第一鎮可謂是實至名歸。
從河下古鎮繼續北行,便來到了淮安榷關遺址,它是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列入的65處遺產點之一。
淮安榷關是明清兩朝全國最大的鈔關,上繳的關稅占全國關稅的一半之多。為此,淮安鈔關所在的板閘有關稅“居天下強半”“天下鹽利淮為大”之美譽。淮安因此也是明清兩朝的鹽榷稅務中心。2019年中央電視臺在淮安榷關轉播了中秋晚會,讓全國觀眾再次觀賞到她的美麗。
華燈初上,船繼續沿著里運河北上。沿用歷史古剎建筑風格的國師塔,豐富的色彩層次使其絢麗與威嚴氣勢得以完美結合,成為里運河文化長廊的地標性建筑,在燈光投射下,釋放出金色的光芒。人在畫中走,水在身邊流,流動的是運河悠悠千年的歷史,變化的是人間千年滄海桑田,留下的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千古傳奇。
伴隨一陣微風吹來,隱隱約約飄來委婉悠揚的音樂聲,尋聲而去,遠處小島上一座高聳的樓閣迎面而來,待船再近些,“清江浦”三個字映入眼簾。
“清江浦”樓所在的小島叫中洲島。島上建有淮安運河博物館,博物館下轄清江浦記憶館、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名人館、淮安市運河楹聯館等,集中展現了淮安作為“運河之都、名人故里、文化名城、戲曲之鄉”的深厚文化底蘊。
移步換景中,身邊掠過各色人群,不知不覺中,便來到了里運河文化長廊起點處——清江閘。清江閘曾經是漕糧所必經之咽喉要道,每當運糧季節,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里,蔚為壯觀,有“南北襟喉”之稱。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清江閘作為一處重要的遺產點,被列入了名錄之中。
站在清江閘上向遠處眺望,里運河如同一幅優美的畫卷在眼前展開。“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如晝”,美麗的里運河,就這樣鑲嵌在古樸繁華的城市中心,構成一幅城水相依、靈韻秀美的生態畫卷,讓人戀戀不舍,魂牽夢繞。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運河 淮安 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