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未來充滿變數,尤需“自我調控”
——訪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陶沙
教育在線:在元旦教育在線周刊組織的有關“強國一代重要的核心素養”的相關調研活動中,您提到了“自我調控力”。在這次調研中我們關注到有很多教育人也強調了相關能力的重要性,您覺得這是為什么呢?
陶沙:自我調控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它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兒童發展的研究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人的心理成熟,其核心的能力標志就是自我調控能力的完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主要是自發反應,隨著成長發育,社會規則的掌握、文明內化、腦成熟等身心因素發展,最后成長為擁有自我調控能力的人。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自我調控力及其發展在國際心理學界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公眾可能了解不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在兒童成長中,甚至成年人的成功、幸福、社會適應中,大量命題實際上都和自我調控密切關聯。疫情防控中,從個人到國家、地區間應對的方式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自我調控的影子。
從個體層面來說,我們看到在這個版面上同時推出的兩位在國外留學的學生講到自己在疫情的孤島里面怎么實現自我救贖。這其實就反映了在重大的公共危機中個體如何通過自主地調控自己的認知狀態、情緒反應、行為,找到適應之道。實際上在任何公共危機中,無論突發性、延續性如何,每個個體要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必須具備對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強大調控能力。沒有這一點,就很難在壓力下達到身心的平衡。
從國家、地區這樣大的層面看,這次疫情中東西方抗疫的差別巨大,除了國際國內的政治等因素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文化在自我調控能力上的差異。在東方,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修身,而修身中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自我調控。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廣大民眾很快能形成共識,將個人近期的愉悅、需求的滿足,讓渡于長遠的整體的利益。因防疫需要的社交隔離等措施之所以在這一年中得到了千千萬萬民眾的響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認同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看現在生活得有多舒服、方便,而要看長遠的利益——我們自己能健康、免受疾病的威脅,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族群能夠減少重大的疾病風險,這背后正是自我調控,犧牲眼前的利益,獲得長遠發展的好處。雖然西方文化也很強調自我調控,但在這一次抗疫過程中,我們都觀察到,人們似乎更多地強調眼前需求的滿足,現在不要失業,現在不要不舒服,成天待在家里,人都要瘋了等;而忽視了長遠的、整體的利益。通過對比,人們可以觀察到不同國家的民眾在自我調控的心態和能力上,在對個人、近期和整體、長遠利益的追求中,存在著鮮明的文化差異。
不管是在微小的個體層面,還是在宏觀層面的國家和國家,社會和社會,族群和族群的差異中,我們都能體會到,其實自我調控是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滲透在每一個人的行為中。
俗語說“三歲看大”,孩子從小看大看什么?多項發展心理學的長期追蹤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自我調控的能力。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曾經發表了一篇基于新西蘭歷時40多年的追蹤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一批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追蹤,一直追蹤到中年。數據分析顯示,在童年期,3歲、7歲、11歲時通過觀察、他人報告和自我報告測得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成年后的身體健康、事業成功、人際關系和諧以及在社會中的遵紀守法,都具有重要關聯。那些在童年期自我調控水平低的孩子,長大以后身體健康狀況更差,經濟困難更多,更可能經歷離婚或未婚生育,還有更大的可能違法犯罪。因此,自我調控在人一生的成長中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質。
我們置身于今天這個時代,因為技術驅動,社會發展迅速,對于下一代,未來實際上充滿了不確定的變化和多種挑戰,自我調控能力顯然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教育在線:您說的自我調控力和我們一般所說的獨處、自律等概念有什么不同?自我調控力如何界定?
陶沙:自我調控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能,涉及對我們認知傾向、情緒狀態和反應以及行為沖動的調節和控制,在生活中表現出很多狀態,包括獨處等。最早在孩子身上可觀察到的自我調控,主要是孩子對于自己沖動行為的控制。在孩子出生12個月到18個月時就能觀察到孩子對于自身沖動的控制。比如,一個孩子雖然很想要一個東西,但這個東西并不合適他,所以他會告訴自己,我不要,自己擺手或者離開。當然,對行為沖動的自我調控,其實也是一生發展的命題,很多人可能人到中年、老年了,對自己的沖動還不能夠很好地調控。隨著個體成長和成熟,他不光要對行為進行調控,還會調控行為背后的情緒和認知。只有調控了認知和情緒,行為的調控才不是一個簡單的忍受。人的忍受是有限度的,但如果他能調控了自己的認知和情緒,行為的調控就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隨著人的成長,自我調控從對沖動行為的簡單抑制,逐步向內在的認知和情緒的調控深化。因此,自我調控外在觀察到的是行為變化,背后更重要的是認知和情緒的變化。
自我獨處,是自我調控在疫情這一狀態下的一種特殊表現。在疫情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需要隔離,很多時候面對面的社會交往就終止了,客觀上造成了很多“孤島”。在這樣的一個孤島狀態下,每個人都要學會自己一個人待著,這就是自我獨處。自我獨處背后是自我調控。如果一個人對于沖動地想跑出去這一行為不能夠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夠從認知上認識到社交距離的重要性,不能夠認識到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取舍,那就很難做到身處孤島,還能長時間地保持身心平衡的自我獨處狀態。所以自我獨處是自我調控在疫情中的一個特殊表現。除此之外,自我調控還有很多方面的表現,比如沖突背景下,如何合理地控制和管理沖突的水平。一個人首先要調控自己對事對人對己的認知,管理相應的情緒反應,避免沖動行為,才可能去管理沖突和危機事件。
教育在線:什么時候會特別需要自我調控呢?自我調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有意識地培養?
陶沙:當外界的環境發生變化,和你的預期不一樣時,當你的需求和外界條件發生沖突時,當各種各樣的意外,各種各樣的挑戰,各種各樣的危機、不確定發生的時候,自我調控就成為良好適應之必須了。自我調控力的培養是當前國際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的重要課題。實際上,自我調控不是一個完全外在的東西,自我調控發展是人與環境互動建構的一個過程。每個人由于先天的神經系統反應特性不一樣,所以自我調控能力發展的底子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孩子可能神經系統的特征是強而不平衡,那么自我調控的發展和培育中就可能面臨更多的對沖動行為抑制的挑戰。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具有比較弱的神經系統,自我調控則不單純是沖動行為抑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認知和情緒的調控來改變行為的退縮。可見,自我調控是生物學基礎和社會文化教化相互作用的過程。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自我調控發展和教育有不同的目標和指向。在嬰幼兒期,更多的是調控沖動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延遲滿足,就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期,我們要重點培養的自我調控能力。除了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之外,我們告訴他在特定的時間階段,哪些玩具是可得的,哪些玩具是不可得的。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可以滿足的,也有不能滿足的。在不滿足的情況下,怎么讓自己心平氣和地去接受它。也就是說,在早期主要側重行為的調控,通過非必要的即時需求延遲滿足,或者說即時需求的選擇性滿足,對行為調控進行重點培養。
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調控還涉及情緒和認知的調控。情緒就涉及要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自我調控是解決人際沖突必需的條件。在人際沖突中,如果交往的雙方都只想著自己的需求,不理解別人的需求,不理解自己的需求和別人需求的關系,那既不可能有自我調控,也不可能有沖突的解決。所以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讓他不光了解自己需要什么,還要去了解別人需要什么,去協調別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在里面找到一個最好的交集。這樣一種社會互動是對情緒和人際的調節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調控發展的過程。到了更大的年齡階段,主管計劃、監控的前額葉充分發育了,同時思維也更加高級和復雜了。這個時候自我調控發展和教育可以更多地側重于對認知的自我調控,也就是說理解自己的認知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后果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復雜關系。通過在認知上對自己情緒的狀態和行為的狀態有一個比較好的預測,認識到行為的后果,那反過來也是一種重要的反饋,幫助我們制定當前行為和情緒反應的策略,這就是高級的認知的自我調控。從發展階段和教育指導重點的角度看,自我調控有一定側重。但是,不管是行為調控、情緒調控,還是認知調控,其實都是一個終身的命題。
教育在線: 疫情下,只身一人在國外讀書的留學生們都提到了自己“自娛自樂”的能力,對于他們的孤島求生狀態您怎么點評?
陶沙: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兩位大學生在這個小文章里所體現出來的心平氣和解決問題的心態。不管外界是多么困難,甚至混亂,他們依然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平和處理的態度和方略。比如,留學美國的修目明同學在閱讀中找到一個自我疏解之路,在“孤島生存”中的自娛自樂;留守英國的謝宇雪專注于修改畢業論文……我覺得,這些都反映了他們很強的自我調控力。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獨處對每一個人來說其實都是一個挑戰。但是他們能夠在這樣的持續的壓力下,在遠離父母、身處常常給人帶來不安全感的異域文化的背景下,緩解壓力,和自己和諧自處,我覺得是很棒的范例。我想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有一個比較好的問題解決的心態和策略來自我開解。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調控 認知 情緒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