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明星“代孕棄養”事件刺破了哪些“倫理氣球”
觀察家
為了避免“代孕退貨”和“代孕棄養”之類事件的重演,從社會價值重構入手,再造科技時代的倫理關懷,已成了必要之舉。
這幾天,鄭爽“代孕棄養”的新聞燃爆全網,再次讓代孕成為熱絡的公眾議題:代孕會不會使女性成為生育工具、代孕的商業化是否相當于變相的器官買賣和人口販賣、如何應對代孕的灰黑產業鏈……
這些話題的特殊性在于,人們對這些問題普遍找不到滿意答案以及解決方案。造成這種無力感的根本原因在于,代孕這種人工生殖技術的社會應用,存在一系列復雜的倫理困境。
首先,必須認識到,通過人工生殖技術實現代孕本身在倫理上的顛覆性與挑釁性。
從母親身份和母子關系這一最基本的道德關系來看,代孕行為本身是違背倫常的。其本質悖論在于:“代孕母親”孕育子女的目的是與之分離并喪失母親身份;委托人沒有或很少承擔生育負擔,卻獲得父母身份。
鑒于代孕帶來的倫理沖突與社會道德困境,我國的相關法規禁止代孕。雖然學術界不乏對有限放開代孕可能性的探討,但其倫理問題本身無法被回避。
實際上,明星代孕之類的“富人越線游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前些年,國內外就出現了“代孕旅游”等現象。在引發社會關注后,其中涉及的健康風險、生育權、性別不平等價值倫理問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各國在政策層面也做出了很多相應的改變。
近年來,代孕業產值一度高達百億美元的印度,開始反思代孕商業化的利弊并收緊了法律規制。允許無償代孕合法化的英國的倫理專家,也在呼吁通過全球協同治理制止對女性的剝削。
帶來這一轉變的原因有觀念層面的,如性別平等、對身體商品化的批判等,但更多的是源于對代孕負面影響的認知。
關注代孕的負面影響,從社會價值重構入手,再造科技時代的倫理關懷,已成了必要之舉。在此層面,應該尤其關注兩個方面。
其一是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特別是已經發生的代孕行為中代孕兒童的利益。這其中,不僅應該高度關注孕育期間代孕胎兒的權益,還應該考慮通過社會工作者和公共監護人等制度安排,使其權益得到實質性的保障。
其二是對灰色地帶的治理,特別是針對黑中介組織代孕、生殖旅游等現象,要加強輿論攻勢以倒逼綜合治理。這里面,要重點杜絕大學校園中的非法代孕招募,以及加強醫療專家群體的倫理與法律規制。
“代孕”不能想來就來,“棄養”更由不得任性。這些倫理底線需要被重申。
段偉文(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倫理 明星 代孕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