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年畫致敬“最可愛的人”
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周小麗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全國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捐錢捐物、發展生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術界發揮美術作品的宣傳作用和鼓舞力量,用大量的畫作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致敬“最可愛的人”,反映在廣大基層群眾生活中的,便是這些喜聞樂見的年畫。
這是一張1950年慰問軍屬題材的年畫,由江西省年畫創作出版委員會出版,上海文寶橡皮印刷局承印,定價為四百元。年畫上是慰問抗美援朝軍烈屬的慶祝場景,頂部印有“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八個大字。只見遠處走來一群敲鑼打鼓的秧歌隊,正在燃放的鞭炮增加了熱鬧的氛圍。慰問的人群中,有的擔著沉甸甸的糧食,有的舉著“慰問軍烈屬”的小紅旗,還有的捧著糕點、白酒和豬肉,他們正走向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大門上懸掛著“光榮之家”“參軍光榮”的牌匾。大門外,一位老爺爺被慰問的軍人緊緊握住雙手,另一名工作人員向老奶奶豎著大拇指,不停地夸贊。慰問的熱鬧場景更是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年畫展現了當時新農村的新氣象,畫面色彩豐富,人物表情生動,注重細節的處理,其創造手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另一張是“過年不忘志愿軍”的宣傳年畫。這張年畫由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編印,中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2月出版。這既是一張年畫,也是一張農事掛歷圖。年畫的上半部分將一年12個月二十四節氣陰歷和陽歷日期一一對應,同時還分別載明要開展的農事活動,譬如,夏至要“栽水稻割麥子”,寒露要“撿棉花收花生”。年畫的下半部分則是一幅農民喜獲豐收慶祝新年的場景。屋中五谷豐登、瓜果滿筐,喜慶的紅燈籠高高懸掛,堂屋正中“翻身不忘毛主席,過年慰問志愿軍”的對聯展現了年畫的主題。婦女們忙著給志愿軍做軍鞋、縫軍衣。大家團坐在一起給前線的子弟兵寫信,告訴他們家里的狀況,給他們寄去家鄉人民的心意,郵袋上“送給最可愛的人”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年畫四周一圈以麥穗和棉花作為裝飾紋,缺口處上部分是毛主席畫像。
據了解,年畫起源于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年畫和春聯一樣,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象征性裝飾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這些致敬“最可愛的人”的新年畫,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保衛和平的堅強意志和強大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年畫 致敬 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