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商談>疫后振興
互聯網:從消費時代走向工業互聯時代
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行的“中國新產業峰會”上,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在經歷了“消費互聯網時代”后,目前已進入“工業互聯網時代”。那么,工業互聯網將帶來哪些變革,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工業互聯網 新能源汽車“一馬當先”
“當前智慧化、智能化不斷發展,新技術催生新業態迭代升級,物聯網、邊緣計算、云計算、5G、人工智能蓬勃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崛起。”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利說。
“互聯網在經歷上半場消費互聯網時代,目前已進入下半場工業互聯網時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兼青島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說,新能源汽車引領了全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催生了第四次能源革命;當前,我國正在大規模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成為第四次能源革命的引領者。“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興行業和新興產業未來市場前景可觀。”他認為,將新能源與新交通融合發展,會創造更高的價值,產生比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更大的市場。
于德翔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大國和使用大國。電動汽車從技術到品牌到制造到電池到充電,全部實現國產化,每生產一臺電動汽車對經濟和GDP的貢獻,相當于兩臺到三臺油車。
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紫光學大股份董事長吳勝武認為,汽車產業從工業向服務業延伸趨勢已經顯現、“智慧出行有望成為新基建創新落地中的排頭兵和基礎產業。”他說,新基建將經歷信息技術基礎建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基礎建設三個戰略發展階段。而智慧出行涵蓋了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數據中心、智能制造等諸多技術和領域,高度契合科技型新基建的要求,會實現交通、汽車、通信行業三者融合發展,釋放城市發展的潛能,激發數字城市的新增需求,從而帶來數萬億規模的智能網聯和智能交通經濟。
吳勝武認為,智慧出行現階段主要集中在車載信息服務、智能安全服務方面,未來將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服務。隨著汽車電子化、網聯化的提升,汽車也將逐漸由代步工具向信息平臺、娛樂平臺轉化,應用將更加豐富。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社交化“新四化”功能逐步實現后,將由交通工具逐漸變成一個電子產品,變為一個智能移動的出行終端,變成一個“大手機”。他說:“中國一年大約生產2800萬輛汽車,一輛車的成本假設10萬元,如果汽車電子化的比例從10%提升到50%,這將催生一個新的萬億產業。”
工業區塊鏈 可助產業數字化轉型
近幾年,“區塊鏈”成為互聯網熱詞。作為分布式共享賬本和數據庫的“區塊鏈”,例如網購中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整個社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速,工業區塊鏈應用也在加速落地。專家們表示,區塊鏈有助于解決當前工業互聯網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比如可實現機器、車間、企業、工人之間的互聯,對工業生產效率、數據交換、服務制造升級等。
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區塊鏈與邊緣計算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龔健說,工業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安全可靠、開放共識四個優勢特點,可助力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在具體應用中,企業內部可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在產業鏈中可實現數字化,最終實現產融協同。區塊鏈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打破信息鴻溝,實現生產、物流、交易等各環節的信息公開共享,高效撮合各類交易。
龔健表示,工業互聯網是傳統工業轉型的必由之路。當前許多工業企業仍停留在工業數字化的層面,從最基礎的生產流程、制造工藝數字化,到商業模式、運營模式數字化,都存在覆蓋面窄、數據隱私保護、企業安全生產、中小工業企業融資難等問題;而工業區塊鏈,能夠為行業帶來非常大的變革,保障各方信息安全,大大提高效率,為企業融資提供技術支撐。
“工業區塊鏈將從三個角度賦能整個傳統工業的升級。”龔健說,一是實現工業企業內部數據互動,實現設備身份管理、訪問控制、生產流程全管理;二是實現工業產業鏈的協同;三是更好地結合工業和金融,最終實現全行業降本增效、提質增收。
龔健說,未來工業區塊鏈以及工業數字化應該會走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將實現整個工業生產流程和產業鏈的“可看見”;第二個階段是“可預見”,在擁有足夠多的產業鏈工具、供應鏈數據之后,便可通過預見消費者行為來影響企業的生產行為;第三階段是,將出現產業鏈級和全覆蓋的數據互通互聯平臺。
技術融合 服務國計民生大局
“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該如何凝聚新動能,迎接新發展,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馬利說。
馬利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生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產業深度的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對于新能源汽車領域而言,吳勝武表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盡快實現汽車的完全自動駕駛,實現汽車產業從工業向服務業延伸。如今,L3、L4自動駕駛或者輔助駕駛的技術正在滲透到汽車工業和應用產業中,預計到2025年,L3級自動駕駛汽車會實現規模化生產,L4級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可以實現市場化的運用。預計到2030年,新車的L4滲透率將會達到15%;2050年可以全面建成中國標準的智能汽車體系,自動駕駛將深刻改變我們未來的出行。
于德翔表示,我國快速發展電動汽車,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和問題是充電問題。從目前的出行形式和電網結構來看,傳統能源充電樁根本承接不了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必須建立充電網的模式解決電動汽車用電問題;充電網不是一個簡單的設備,而是一套設備,是巨大的新基建,也是工業互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
“把數據網、能源網、物聯網、設備網融合到一起做充電網的技術和體系,可在多個方面實現增值效應。”于德翔說,充電網是一個跨專業、跨行業、跨企業、跨門類的綜合性的學科,解決充電難的同時,更要把它做成一個支撐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融合的全新產業。
龔健表示,區塊鏈對于工業實現降本增效、提質增收,已經有了相關的應用。希望在各地財政的支持下,出現更多的工業區塊鏈數字化應用,以及更多產業鏈級別的數據互通互聯平臺。
“新產業需要人才智力支撐。”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卜玉龍表示,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科技支撐、資本驅動、互聯網思維、數字化轉型。當前,我國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急需增強應對新形勢的適應性與靈敏度,為推動產業變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