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產業動態
打造小麥“芯片”,亟待培育壯大“種業航母”
中國小麥看河南。多年來,河南小麥的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外銷量均居全國首位,其單產還是世界平均單產的2倍。河南以占全國6.5%的耕地面積,去年產出了全國28%多的小麥。因此,解讀中國的小麥產業及種業,河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中國種,河南“芯”!但談及小麥種子“芯片”,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等專家,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并不表示樂觀,認為育種小而散、品種多而雜,同質化嚴重,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突破性創新品種缺乏等問題,亟待解決;與水稻、玉米不同,至今沒有一家小麥育種企業在主板上市,更沒有在國內和全球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他們一致認為,要解決小麥種業的“卡脖子”問題,必須在現有育種基礎上,強優勢、補短板、破痛點,培育壯大小麥的“種業航母”!
“種業航母”已有相對優質、充足的“零配件”
河南小麥生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實現了“十七連豐”;其小麥品種利用水平,在全國也居于絕對領先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進行了10次更新換代,更新換代速度由前五代的8-10年更換一次變成第六代后的4-5年更換一次,更換速度明顯加快。2009—2019年期間,河南省共有102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占全國的近1/3。特別是2014年以來,河南省通過國家審定的小麥品種一直穩居全國首位。
不僅如此,河南小麥創新還連斬國家殊榮。繼1995年“豫麥13”為河南省奪得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之后,在2009年以來我國小麥品種創新領域頒發的1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中,河南就占據5項。“矮抗58”年應用面積最高超過430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于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鄭麥9023”連續6年推廣面積全國第一,并出口新西蘭,實現了我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突破”,于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周繼澤介紹,“隨著小麥育種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南小麥單產和總產連年攀新高,單產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3公斤發展到現在的441公斤,是世界小麥平均單產的2倍。”
去年,河南育成的優質麥創下單產新高,其中“周麥36號”達789.2公斤,“豐德存5號”達778.9公斤,長期困擾河南小麥生產“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的歷史被改寫。“這就是種子的力量!”著名小麥育種家茹振鋼說,“目前,科技對全國農作物增產的貢獻水平是58%,河南為60.8%,其中小麥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為38%左右。”
河南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在8600萬畝左右,無論是55.7%的平原麥田還是44.3%的丘陵山地,良種覆蓋率目前都已達到98%以上。一畝小麥的播種量是10公斤,全省8600萬畝小麥每年需要小麥良種8.6億公斤。郭天財介紹,河南省現有種子繁育基地430萬畝左右,年產小麥種子18億公斤以上,商品種子約占全國冬小麥用種50%,除滿足本省需求外,省外銷量約占銷售總量的50%。
“種業航母”已有分子育種等先進的組裝手段
河南目前的小麥新品種創育水平,已經能夠利用分子生物學發掘出小麥優良基因;成熟的分子標記技術也已開始應用,可以準確地利用基因特性針對性培育抗病性、節水性的小麥品種。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周正富博士介紹,他們綜合運用遠緣雜交、分子標記、航天誘變、面團流變學等技術,已培育出一批產量高、抗病性強的優質小麥品種,并開發出多個小麥品質性狀分子標記,被國內外育種單位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優質小麥品種的選育效率。
其中,以此育成的優質強筋高產小麥品種“鄭麥366”,其烘焙品質與美麥DNS相當,深受糧食加工企業認可,累計應用面積超1億畝;育成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鄭麥7698”,引領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產量邁上畝產700公斤的臺階;育成的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鄭麥379”,已連續3年成為河南種植的第一大強筋品種。
河南還建立起了相對完備的育繁推管體系。涉及小麥育種的國家級科研平臺4個、省級科研平臺20多個、高等院校10所、企業500多家,還有自上而下的種子管理機構。育種、繁種、推廣、管理,隊伍龐大、分工明確、繼承有力。還出現了由國家、省、市、縣四級科研機構和農民育種家組成的多達1400多人的龐大的育種隊伍,育成了早中晚茬、弱中強筋、水地旱地主導品種突出、搭配合理的品種群。
組建“種業航母”,期待機制體制創新
“有了比較優質、充足的‘零配件’,和先進的技術手段,組建‘種業航母’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接下來就是要靠機制體制的創新,把它們組裝起來,建造若干強大的‘種業航母’!”茹振鋼的語言總是那么生動。
郭天財也說,河南要落實總書記提出的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就必須利用已有的種業基礎,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進一步強化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新品種選育、推廣、產業化發展上持續發力。
河南的短板和卡點在哪里?專家們例舉:
比如在新品種推廣上,近3年,河南省共有國審、省審小麥品種258個,另有引進品種131個,但單品種推廣面積參差不齊,除個別品種年應用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外,絕大部分在50萬畝以下,有的連1萬畝不到。
再比如,全省從事小麥育種的單位和個人有150余家,但最大的種子企業的制種繁種基地面積也只有10萬多畝,“個頭”小缺乏規模優勢。
“這些現象說明,河南小麥育種小而散,品種數量多而雜,突破性創新品種不多,形不成規模優勢。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在國外種業的沖擊下,很難具備國際競爭優勢。”郭天財認為,“必須改變大產業、小作坊現狀,加快推進科教企、產學研、育繁推深度融合,尤其是要突破種子企業與金融、投資機構融合的瓶頸,培育壯大一批種業龍頭企業。”
雷振生也表示,分田到戶的生產種植結構造成農業種植生產力得不到有效釋放,也成為農業產量規模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生產方式已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透露,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支持下,河南牽頭組建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目前在全力推進技術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同時,也在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下一步將與河南秋樂種業等龍頭企業深度融合,利用其強大的育種研發實力,實現種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支撐種企做大做強,培育“航母型”種業企業。
河南省副省長武國定表示,要對標國際種業前沿,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河南已有的育種基礎,在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重要農藝性狀和優異基因發掘利用、重大原創新突破性新品種培育、現代育種技術應用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從根本上解決現有品種低水平重復、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引領,真正把河南這個種業大省變成種業強省,以種業強省支撐和引領農業強省建設。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小麥 河南 品種 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