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科技支撐藏糧“三塊地”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的“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針對我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不高的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圍繞東北黑土、南方紅黃壤、北方旱地“三塊地”深入開展三大科技攻關,為國家耕地保護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耕地負荷加重,迫切需要創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衛告訴記者,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但同時,長期集約化的經營,也使得土地的負荷越來越重。
數據顯示,我國耕地在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及耕層變淺等方面表現明顯。在耕地酸化方面,我國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近30多年來,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積增加了35%,作物減產20%以上。
在土壤鹽堿化方面,全國鹽堿耕地約1.14億畝,較上世紀80年代增加2600萬畝,增幅近30%。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耕地占比分別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別減產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區因此棄耕撂荒。
在東北,黑土地退化問題突出,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土區耕地面積2.78億畝,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自上世紀50年代開墾以來,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由8%~10%下降到2.5%~3.5%。
黑土地退化,問題在哪?中國農科院資劃所所長楊鵬用“變薄、變瘦、變硬”來概括。變薄,主要是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層變薄;變瘦,是指土壤有機質下降,品質變差;變硬,即黑土過度利用導致土壤壓實、滲水等性能降低。
“十三五”取得六大農業科技進展
面對人多地少的國情,長期以來我國采用高投入、高產出模式,加劇了土壤酸化和農業面源污染,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以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研發與重大產品研制,取得了6項重大進展。其中包括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控技術、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田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控技術、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等。
如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通過研究推廣黑土地地力提升等技術與規范,使東北黑土地有機質提高12%~16%,玉米增產5%。
在典型紅壤區,首次闡明了我國紅壤農田土壤酸化的時空演變規律,創建了防控與修復土壤酸化的關鍵技術,集成了區域農田酸化綜合改良技術模式。經南方6省多點大面積示范,土壤pH提高0.2~1.0個單位,農作物增產12%~27%。
經過10余年攻關,創建了水稻、小麥和玉米推薦施肥新方法,創新了有機肥、秸稈等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新技術,在糧食主產區玉米、小麥和水稻上近三年共推廣應用7990萬畝,平均增產5%~10%,減施化學氮肥10%~30%、化學磷肥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個百分點,增收節支122億元。
“十四五”將開展三項科技攻關
周衛進一步表示,面向“十四五”,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通過“一平臺”、“一系統”建設和“三塊地”的科技攻關,鑄造國之重器,強化耕地保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 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臺。面向國際耕地科學前沿和我國耕地保護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質量重大基礎與應用研究,創建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和利用的理論、方法、技術、產品和標準,建設覆蓋我國全部土壤類型、服務全域耕地管理的國家級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努力建成耕地領域全球交流合作與科技人才培養高地。
二、 科學支撐“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業務運行。面向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推進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建立大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綜合監管服務新模式。加快實現全國所有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一張圖”、新增農田建設項目統計“一張表”,以及農田建設全過程監測評價“一張網”的目標。
三、 加快開展“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針對我國農業土壤質量退化,中低產田比例高等突出問題,開展土壤培肥與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關。針對我國化肥過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開展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重大科技攻關。此外,還針對農用微生物資源不足,土壤生態失衡等突出問題,開展農業微生物組利用重大科技攻關。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揭示農業微生物宿主互作及環境適應機制,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發掘優異菌種資源,研發新型微生物制劑。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耕地 黑土 土壤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