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 扶貧攻堅的巨大勝利,讓國人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中央今年的1號文件,讓農村提升的方向更加明確。回顧近百年來中國的發展史,農村能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以來,從“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到“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再到四十年前開展的“大包干”,無一不是為著解決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發展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用精準扶貧的方式,把中國共產黨的目標追求與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聯系在一起,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全國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進行了數以十年計的精準扶貧,終于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卻也昭示了只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中央確定的到本世紀中葉趕上世界中等發展水平的任務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還有很多的艱難險阻要戰勝,很多的高坡陡坡要攀登。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農村發展水平的提升。“車到半坡停不得”。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更需要全黨的精誠團結和廣大群眾的和舟共濟。圍繞農村發展水平的提升,有這樣幾個問題要特別引起高度重視。
一、 扶貧攻堅成果的取得,是民族振興的一次帶全局性工作探索,是聚民心合民力的一次集體沖關。要特別珍視扶貧攻堅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實事求是地挖掘我們成功的做法和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對照不足和欠缺,補齊短板。
二、 按照中央2021年1號文件的精神要求,合理謀劃農村發展戰略。統籌兼顧南北特點,東西差距,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產業特點。當前尤其要關注東北地區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西部的差距找的比較準,政策也比較對頭,但是東北地區的問題,一直解決的不太好。一提到東北,就是“振興老工業基地”,卻一直不見成效。事實上,黑龍江這樣的地方,已經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尤其是優質大米的基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扶持。我看,對東北地區,除了工業的扶持,應當從糧價、物流等方面,給予更多更優惠的政策,讓吉林玉米、龍江大豆、三江大米獲得更好的收益。
三、 農村城鎮化,是個發展方向,但是不能一刀切,只把讓農民上樓當成城鎮化不可取。農民可以上樓,但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通過墾荒、戍邊等模式,由兵團和農墾戰線的人們建造起來新疆石河子、奎屯、獨山子,黑龍江建三江、大慶、寶泉嶺、鶴崗,廣東的茂名、湛江以及海南島五指山等地,大都是“一個目標明確的產業,一群無私奉獻的奮斗者、一個由政府支撐的堅強后盾”,才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讓人們對城市的向往變得趨之若鶩。而今天有些地方不顧群眾承受能力,硬讓群眾拆房上樓的做法是值得研究的。這樣不僅容易引起群眾反感,而且容易隔斷歷史,毀壞文脈。既使有些地方真的需要上樓,也得事前有方案,有動員,把群眾思想統一到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上來。
四、 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認真對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對教育的規劃是比較合理的。眼下,許多地方干部不懂黨的歷史和人民政權建設史,一味考慮提升縣城的房價,把所有的中學都集中到縣城。這樣的做法值得研究。要把“人民教育為人民”當成我們的出發點。